“请给我钱,让我看云门。”

在这个剧场看歌剧。


半场休息时,卖专辑的服务员。剧场装饰华丽,精辟堂皇。


我有点担忧,问那个老马:“请问需要穿礼服吗?”别说我不可能会带露背晚装来到伦敦,现在近零度,动辄下雪,露个小指头我都嫌冷。

老马啐我道:“什么礼服?现在是隆冬叻,大家都是包实实啦。”我放心了,套上我的消防员黄外套不会失礼吧。

丈夫排队买票的时候,不过区区几分钟,我还是受不了,躲进电话亭避寒风。当天傍晚我们就赶进剧场“参观”《歌剧魅影》。

剧场内很暖和,我打瞌睡了。旁边坐一对白人男女,我花很大力气掩饰一脸睡意。奇怪,为什么丈夫看得津津有味?他说喜欢《歌剧魅影》的歌曲。我觉得那只鬼未免太小气了,气度不够。

来到伦敦特地赶来看剧场,主要是听别人建议的,不可错失。遗憾的,我居然睡着了(付了48镑的价钱!)。或许比较庸俗的剧目,如《Cats》、《Mamamia》、《Flashdance》、《Chicago》之类的,劲歌热舞,我肯定保持清醒。

从中学开始,我就参与舞台表演和工作,不能说陌生了。但我们是很克难的,家乡的舞台小巧玲珑,有时需要麻烦加搭舞台才能容纳多一点的表演者。由于搞这些活动,学了灯光、设计、背景、道具、服装、音乐剪辑等知识。看了很多有水准没水准的文化演出,我不是指歌唱选秀之类的。

冲出家乡,在大马各州也参与和观赏不少表演。华裔的表演是克难中保持深度,因为没有当局的支持,反而自立自强。这些是很草根的演出,难免僵在某个阶段,难有突破。

很久前新加坡艺术节,我去看过一两次,但是票太贵,时间也不合适,之后再也没去了。那么有没有看过那种“高贵”的表演呢?除了旅行时在深圳、香港之外,甭提国油双峰塔里的交响乐(YTL赞助)或国家艺术中心那样的舞台,至今只耳闻,没机会目睹。

吉隆坡的“五艺”(Five Arts Centre)差不多了吧。我看过几次,我阿姨住旺沙,“五艺”常选在旺沙购物中心的小剧场发表,于我相当方便。“五艺”不仅是华裔,也包含其他种族的舞蹈家,刚好可以开拓不同的视野。一路来,我也太钻牛角了。

华裔和印裔的舞者很朴素,热情自然,喜欢牛仔裤。倒是其他人让我见识了,有见过穿得很正式隆重的马来编导、芭蕾老师。大约是模仿西方剧场的习惯,观众看了半场,就要休息一会,到门口吧台买咖啡、蛋糕,边捧着杯子边装模作样地谈论方才的表演。跟我在《歌剧魅影》见识的一模一样。

结束后“五艺”编导舞台上下交流时间,观众却如一潭死水。

事到如今,我们的剧场表演空间益发缩小,观众永远填不满席位。华裔社会还是停留在红绸、灯笼、扇子之类的欢乐宜兴节目,无法接受稍微尖锐的内容。没有市场没有舞台,很好的编导都静下来了。经过大环境的淘洗,来不及培养观众,我们的表演艺术历史断层了。取自当当网《跟云门去流浪》

什么时候我们才会产出这种热切的观众---穿戴得体,拿着一块板,写着“请给我钱,让我看云门。”,站在云门将表演的戏院门口乞钱买票?没有讨好,没有不安,只是静静的举牌。

(俄罗斯开放之后,贫富悬殊,物价飞涨,旧时代培养出来有艺术教养的知识分子,即使买不起门票,保持尊严乞票。)

Comments

  1. 华人比较务实,艺术不起来。。。

    ReplyDelete
  2. 云门来几次,都错过了。
    看`歌剧院幽灵`会睡着,你也太累了。:-)

    shileyao

    ReplyDelete
  3. 普普,
    也不能拿这句话当借口,总要提升吧。

    施乐遥,
    他们应该常去英国,错过很可惜。我们这里倒是毫无机会,接办他们的演出开销太高了。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有话您说,我听着: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网络课和同学

巴厘岛

原来像桃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