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系列:我的外公外婆

我的外公外婆

讲起他们,无限唏嘘。外公是海派人物,逍遥惯了,不喜被缚,而外婆只是一乡姑。未出生之前他们的父母已经指腹为婚,成年的外公长得英俊潇洒,虽有个福建籍贯的女朋友,但无法抗违父意,被逼娶我外婆。外婆的外貌活脱脱就是外公的相反,她不到五尺,五官平平,细眼塌鼻。而外公高大,眼窝深,鼻梁高,十足俊男。是因为如此,外婆不得丈夫的欢心吗?可能是起因吧。

外公是长男,家里有地有胶园,几个兄弟和父母共居。把外婆娶进屋后,分得一间房,但是外公把妻子留在家,自个儿进城谋生。外公很久才回家一趟,夫妻感情很差,然而还是生下四个女孩。最大的问题是,外公不管家,没有负担家用。他在城里混得不错,学会说英语和马来语,跟随洋人学烹饪,可以给富有的家庭工作。他曾经在苏丹的厨房做过,后来苏丹弃英国习惯,改成回教饮食,外公被州警长请了去做厨师,一直都有不错的收入。然而他大手大脚,花钱厉害,没想到家里嗷嗷待哺的孩子们。

外婆只好自己独立养大孩子,天还没亮去割胶,回来再养猪等。孩子小小就投入工作,我妈妈完全没有机会上学,阿姨们有些上几年,最后交不起学费,就自动停学。妈妈很小就被迫提起勇气摸黑去割胶,有时听着老虎的吼声,慌忙走避,跌得满身伤。二姨八岁就被安排去当别人家婴儿的保母,一不小心把婴儿弄跌在地上,畏罪独自乘船落跑回家。

因为丈夫长期不在身边,外婆和孩子们受很多气,家里的长辈喜欢欺负她们。后来外婆忍不下了,和家公要求分家,获得一快小小的胶园,让她自己经营。胶园在偏僻的地方,建了间小屋,母女相依为命。凌晨外婆和妈妈赶去割胶,留下小妹们在家,十岁没到的小孩自己照顾自己。割了胶还有很多活忙,不到傍晚不回家。孩子们肚子饿,只能在门口一面张望一面喊:“娘,娘,肚子饿!”

日子太苦了,只好再回去和家公一起过,继续忍受被欺凌。我最小的阿姨有次哭太厉害,哄不止,让一位叔叔一把抓起扔远处。还好另一个大人见着,接了住,否则就摔地了,小命能不能保真不知。这个小姨年幼缺乏大人管教,拿刀子来玩,把自己的无名指切了一截去。

外婆是有去城里寻夫,带大女儿去。丈夫找到了,情形还是没变,母女仍得自己过。妈妈说城里的人个个都说她的父亲人很好,热情洋溢,人面很广。可是她只记得吃父亲做的餐点如鸡肉派,非常可口。除此以外,外公没有给她做过其他难忘的事情。

不过外婆应该庆幸女儿们都很争气,除了长女以外,个自都会努力寻找出路,还发展得不错。我妈妈一直被逼留在外婆身边,帮她工作赚钱,没有机会学其他的手艺,直到匆匆嫁掉。为此,妈妈是有怨的。

外公终于浪子回头,但已是百年身。他患了病,贫病交迫,只好回家。后来他告诉女儿想回去中国,她们筹了一笔钱,让他乘船回去,结果他在那儿归西,没有再回来。我妈妈向我诉说,她从小到大没有使过外公的一分钱。

女儿一一结了婚或在外工作,外婆就离开祖屋,先和大女儿住一阵,最后投靠在二女儿家。三,四女都嫁到远处。二姨从事电发,水滴石穿的做三百六十五天,不敢休息,一块钱一块钱地做到自己当老板。外婆在她处帮头帮尾,做扫地洗衣的工作,三餐稳定。

由于早年的贫困,外婆十分吝啬,钱一到她手里,就很难再出来,而且常常否认有存钱。她时常有危机感,不太相信别人,即使是自己的女儿。外婆的年龄比较轻,比起祖父,我有较多她的印象。小时常去二姨家见她,她总是嘴角微牵地一笑,有点不屑,很难让她开怀。她把所有的感情都投在我的一个表妹身上,这表妹是三姨的小女儿,带给二姨养育,因为二姨只有男孩。外婆自小给她喂奶把尿,感情特别厚。或许过去的经验加上本身的性格,外婆很难向他人示好。

后来外婆染上糖尿病,高血压,可是她还是嗜咸嗜油。晚期她患上心脏衰弱。当时我念中学,还没搞懂她的衰弱,还以为她是倔强不合作。三姐结婚时,在吉隆坡THE MALL附近租了间小酒店做出嫁的房间,我们一家和外婆住那儿。结婚前一天,我们几人步行去THE MALL逛,逛完再步行回去。外婆赶不上我们的脚步,远远的落在后头,她又害怕又气喘,喊着我们等她,我不但没有停还使劲催。赶到酒店时,她大口大口的抚心喘气,苍白的脸色,居然没有让我感到内疚。因为愤世嫉俗,我为她对表妹的偏心而不会疼惜或理解她。

过了几年,外婆在医院用腹透稀洗肾两天后,终于逝世,享年六十多岁。对她的女儿们来说,她这个母亲,没有太多难忘的温情。苦难的生活,使到一丝的温柔也是太奢侈。对我来说,从前我不明白,我听了妈妈讲的故事之后,才明白,我是应该内疚的,不为什么,仅仅身为一个晚辈,我曾经是多么的愚昧。
大约是农历新年,母亲带女儿们去跟外婆及二姨拜年。二姨替外婆、母亲、大姐烫了发。姐姐们的新衣是母亲亲手缝的,我和表妹的是买的。我的头发无法烫,只能剪短,难得安分地梳齐服帖几天。

Comments

  1. 你一家子的故事可以拍成一部戏了……

    ReplyDelete
  2. 龙应台真是吹皱一池春水了

    ReplyDelete
  3. 小桥,可不是。

    玉云,去年旅游台北时买的《大江大海》至今仍没翻呢。

    我的祖辈来马来亚比较迟,也没受教育,所以没抓紧机会,去申请土地农耕呀、小买卖做成大买卖呀什么的。到我父母时,还无法勤耕致富。到我们这一代,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肯定是日子过得比较宽松的。

    ReplyDelete
  4. 这戏如今该找贾樟柯来拍,老谋子已经拍不出这个味道了。可惜本土导演还没有人能在大荧幕上还原这些故事来

    ReplyDelete
  5. 颜叔叔,他导的《三峡好人》我看过。很年轻,难得。
    我们本土哪有“几代”的导演啊?只不过刚起步,他们需要时间培养和沉淀。这群祖祖辈的故事可能就此错肩而过了。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有话您说,我听着: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网络课和同学

原来像桃姐

巴厘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