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摘《我首先应当是“我”》

最近认同的问题又引起国人的关注,有的认为族群认同可先于国民认同,有的则认为后者应比前者更重要,亦有的建议两者可以并重,无须执着于何者为先。其实除了国民和族群认同,一般社会还可存在着多种认同,比如宗教认同、籍贯认同、阶级认同、公民认同、性别认同、教育源流认同、政治意识形态认同等。

老实说,现代人本质上就是多元认同的主体,因为现代社会不单于信息、物资、服务、教育、观念等的获取及交流上更为方便和丰富,个人的能动性也因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愈发开放、平等、民主化、国际化而大为提高。之所以,不少个人开始摆脱前现代各种威权垄断下,被动且单调的认同定位,而奉行认同上的多元主义,或者随机主义——比如双重国籍。

因而,要衡量一个社会的现代化程度,委实不能只以其生产总量、外汇储备、平均所得、消费指数等有多高,或者盖了多少栋大型建筑、办了多少场国际盛会、发展了什么新科技等为准绳,而也该评估其于人文方面是否已逐渐实现了个体认同选择的多样性。一个限制个体认同之自由及空间的社会,实难以被认可为现代社会。

质言之,现代人最本质的认同,首该是“个体”,唯这个体不是蛮荒条件下适者生存的生物个体,而是文明社会中具备智慧、道德和享有主权的理性个体。由这个体出发,人们才寻求其多方面、多维度、多功能的身份认同。

现代性的乐观方案是:每个个体都是独立但平等、同质、同权,且能互动、合作的因子,在相互承认、尊重、包容的信念及原则下共建美好的社会。而这当儿,个人所选择的其他认同,不能妨碍或侵犯了所有个体应享有的同等地位及权益。

换言之,个体主义其实是把所有的人都“本质化”和“同质化”了,实有助于建设一个不分彼此的和洽,甚至融合的社会,而非坊间一贯误会的:个体主义足以导致社会的失序,乃至瓦解。实际上,那些纵容各种形式的集体主义的社会,往往会滥用身份认同来搞彼此间的对立、倾轧,甚至残杀。

是以,我们的教育和文化熏陶,首该培养的是独立、自主的现代个体之“我”,然后才容许、鼓励其投靠或建构本身所倾向的身份认同。“我”之外的认同,都可被视为“第二认同”,而“第二认同”是不能喧宾夺主地绑架或蒙蔽了“我”,以至任意割裂社会的。

。。。。。。。。。。。。。。。。。。。。。。。。。。。。。。。。。。。
(来源:星洲日报)
赶在国庆日当儿,我选读的书是林悦小姐写的《榴莲国度》(是的,出了很久料,我现在才看,不好意思。)觉得该书在这当儿看,有一番意义。

上面又是我弟弟登过的旧稿。我心里头的想法,他早就清楚地借笔表达了,书念多一点总是比较厉害些-_-!。可能我们太过理想化,“国情不同”无法在这里实现,但是若不知或不敢设好目标,自我阉割,明天、明年、再十年、百年,没有努力的愿景,我们的情况只会原地踏步,甚至陷入流沙,最后没顶。

Comments

  1.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高度,要具体把这种高度自知灌输给每个个体,然他们独立自主起来,我总觉得现在执政的那个混蛋集团不愿意,并且百般阻挠啊。看,那些能够启迪民智的评论节目不是一个个被腰斩了吗?

    ReplyDelete
  2. 是的,为了眼前短视的利益,当局期待的是民智不长啊。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有话您说,我听着: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网络课和同学

巴厘岛

原来像桃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