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语文的迷思

新加坡政府应从英语体系家长的恳求,放一放风声要检讨考试中母语的成绩比重,结果引起大幅度的民间讨论和抗议。这里有很多人针对新国先前的功利政策而自食其果,大放厥词,有很多的幸灾乐祸,当然也自我勉励,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其实我很好奇,当那么多的新加坡家庭里,两三代自小已经跟小孩纯粹用英语交谈,小孩的母语还可以根据种族历史来篇定吗?母语不就是母亲及父亲在襁褓时开始对你讲的语言?还有母语是母亲口中的话?还是父亲口中的话?

英国殖民之后注重英语的家庭培育出来的孩子在职场的表现都很好,属于中上阶层。我母亲那个年代,看轻把孩子送去华校的家庭,我们这代就是讲英语疙疙瘩瘩,多属于中下层社会阶层。

因为环境所逼,新山有很多能说华语的英文华人。不过,华文教育登不上大堂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有位医生闲时谈起孩子的教育选择,直言看到许多华文背景的家属(包括自己家庭),去华校的弟兄姐妹的成就还是比不上去英校的人。所以不难明白很多英文人即使看到中国崛起,一窝蜂跟着送孩子去华校念小学,但上了中学后,不很鼓励孩子继续修读华文。觉得华文到小学程度就足够了,特别是政府会考中的华文科出名地难获甲等成绩,难免影响升学为至要目的的考量。那些特地为难母语班的中学校长,更是为萎缩的空间雪上加霜。

我的外甥华小之后,上了两年国民型中学,他父亲却替他转校去国中,放弃了华文。他们家里讲英语,他的哥哥在该国民型中学念得半天吊,眼看科科教师缺课乃家常便饭,校长管理无力,他父亲豁然把他转去特选国中。去年中五会考成绩非常好,考得八个甲,外甥申请新国学院的航天机械工程,居然被拒绝。猜测理由是没有考华文科。

回头到国内的大学,也没有一间接受他的申请。提起土族同学不过凭两颗甲也谋得一个大学位子,心中极端不平衡。这种二十年前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魔咒,至今紧箍匡依然稳稳存在。

我从来都不敢给人扣帽子。平心而论,自己本身的能力,念完小学,到国民型中学,华文是正课,毕业后的华文水准就很不错吗?可不见得,然而英语和国语很糟倒是真的,结果在尊崇英语的职场上吃过不少苦。然而还是走过来了。

新山有部分的家长选择送孩子去新国念书的原因是,要读三语太辛苦了,宁愿减少一种语文。 他们的观念是,当然比起其他语文,国语最没有经济价值,所以放弃不足为惜。记得有个小男孩,出于某原因被家人从新国转校到新山华小;小男孩成绩不错,华文和英语他完全没问题,虽然普遍上大家乐观地以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但是他无法应付国语。结果小男生就医的原因是,额头上光秃秃一片,他一碰国语学习就不由自主地拔头发,已经濒临精神异常。

当我们自豪地说我们的学子能够掌握三语,比双语人才更优越的时候,目光请也关注精英之外的学生。请也记得升上国中的四分一华裔学生辍学,大部分原因是跟不上国语教学。这些孩子的母语就很好吗?不一定。

根据新国政府会议上的报告,有三成的学生其他成绩非常好,母语却低于三十分。这些学生可以用英语驾伏很高深的知识,但无法搞懂汉语拼音同音异意字。排除环境和心理排斥的原因之外,身为脑神经专家又对学习障碍有特别兴趣的李玮玲医生,提醒大家别急着责怪,有些孩子是天生没有语言的禀赋。

就好像我的两个儿子念国语一样。课本的编排本来就是大问题,老师的教法看来没有什么效率,学校和教育部的政策朝三暮四,实际上有没有协助到他们真没门儿。看看多少比率的华人小学生,从精英班到普通班,放了学还去国语补习班,大概可知道问题的重点在哪里。

当然有些人说要怪家里没有及早准备好孩子,学步当儿就应该教三语,让他边吃米糊边听“粥、porridgebubur!”。这些不要输在起跑点的意见,却也犯上个案当总体的结论。何况更是凸显社经地位的不平等,徒增双薪家庭里母亲的内疚,要薪水还是要优生儿。孩子的学校课业变成全家总动员,这样的家庭生活正常吗?

这些小孩由于花太多时间在研读国语而减少其他科目的学习,更灰心的是,效果提升不大。年年水准槛门加高,恶性循环,他则年年吃败仗,直至预备班被老师羞辱,“国语不及格不要乱讲话。”那么可不可以回应:“老师没有把我教好,老师也有错。”

都说了人有八大智能,每个人的天赋智能和发展都不平均。语文课博大精深,不像应用科学干脆利落。那么对语言没什么感觉的孩童,搞好一种语文已经要命,掌握三语变成乌托邦里的桃花源。

我们可以原谅英文讲不好的人,可以为数学不好而自觉可爱,可以同情历史考砸的人,为什么看不起拼了小命仍国语不及格的人?学习要背负那么重的政治包袱,会快乐吗?可以走得远吗?

那么该如何做?我不是教育专家,我没有答案。教育本来就应该多元,扣帽子时想一想。

Comments

  1. 好長好硬的一篇,需要點時間來消化。
    我們常常說大馬人是語言天才,除了華巫英之外還會說方言,甚至一些人還會說日語韓語法語外星語,可是很多人沒有發現我們所謂的‘會’,只是停留在半桶水的狀態。
    有多少然能夠真正的駕馭英文的過去式未來式現在式?丟一個eat ate eaten,給一個大學生他未必能夠告訴你這些詞之間的分別,説不定還會抓頭跟你說:“都是吃啦!”
    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搞清楚imbuhan的用法?問一個中學生什麽時候用me-什麽時候用ber-,他可能會傻笑著跟你說靠感覺。
    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搞清楚漢語拼音?“校長”這兩個字還是有人會拼成‘siao jang’,絲毫不稀奇。
    若是說純粹溝通的話,大馬華人的卻在各族之間很吃得開,反正説話而已,誰會去在意那些語病?可是儅進入學術領域的時候,這些半桶水的程度只會讓我們頻頻跌倒,不得翻身。

    ps:新囯不接受那男生的申請,也許是因爲面試不通過,也可能使SPM 8A對他們來說程度仍屬中等。別忘了馬來西亞學生是全世界考最多A的國家,對別人來說這裡的8A也許只等於他們的4A。
    我那年只有一個人成功以STPM成績進入新大醫學係,那傢伙四個A,每一張sub pape都是A,課外活動也很優越。其他比這程度差的學生一概不收。
    所以不管華文的事。

    ReplyDelete
  2. 咦??我的comment怎麽不見掉???
    算了,沒心情重打。

    ReplyDelete
  3. 不得不承认老到罗里啰嗦。爱萍姐好像读到便袐,讲不出话。
    还是玫瑰好,至少有泻一点。oopS,不少。

    我很同意你的意见,我们--华裔,是懂得广泛,但肤浅。做生意是够用,所以没有太多人有兴趣风花雪月。连带没有多少人读得懂经典,透彻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不过大家总是口口声声有尊崇传统,其实多是形式上而已。

    ReplyDelete
  4. 同意,如今還有多少人明白四書五經?
    現在的年輕人看得完四大名著都好偷笑了。
    我那時在教補習的時候曾經翻了翻他們的華文作業,發現老師教的文言文根本就是亂來。
    如今教育部拼命打壓華文,老師拼命塞考試範圍給學生,學生只為考試而學華文,將來bahasa cina在本地淪爲一種用來溝通的“語言”而已,而不再是一個有内涵的“語文”的時候,我不會覺得驚訝。
    我們號稱擁有除了臺灣和中國以外最完善的華文教育,我在看我們可以囂張多久。
    到最後落得只剩一個空殼的時候,只剩有心人士在背後竊笑。

    ReplyDelete
  5. 嗯。。。最完善的华文教育是指衔接独中吧。除了母语班苟且偷生,国中的华文老师买少见少啊。
    我其实纳闷的是,现在的语文科改革得好像忙死了。本来是好意,要学生每年深读每科几本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结果促成缩短简略如komsas这样的东西。背好komsas就可以上阵了。
    最后归论还是应考投机的问题。考完后,他的语文还是烂。

    ReplyDelete
  6. 好沉重的一篇文章。
    语文科,本来是活学活用的科目,可是现在的学生读书都只为了应付考试,没有把他们教会应付考试还会被怪罪呢!
    不过听说外国的教育制度也有要求多种语文的教学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有话您说,我听着: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网络课和同学

巴厘岛

原来像桃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