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就来----请别哭泣哦

年轻时短短的咖啡店岁月,竟在他的日后生活烙下西式的餐饮习惯,牵肠挂肚,至今不渝。

人老了难免要跟骨科医生做朋友。父亲的背越来越弯,叫我带去看熟悉的李医生。在诊所里李医生看X光片子、检查之后,对他说是老年骨骼老化,不需要(或不能?)做什么,毕竟父亲已经八十了。


父亲有点重听,再三问道有没有药吃?老人总是以为什么病痛,吃一吃药就可以解决、复原。我在他背后用家乡话说:“这个不能吃药的,如果是年轻人需要才开刀,老人就甭了。”李医生再细细指导如何做适当的体操,疏松一下筋骨,不过告诉他,无法把他的脊椎拉直的了。


其实当父亲提起要去看医生的时候,我心里早有数,然而加上母亲担忧的语气,我一有时间马上带他去诊所。结果我们从诊所带走两包维他命和一包补骨丸,止痛药不必,因为父亲说完全没有疼痛。这花了我百多元,算友情价。


关于父亲和母亲,我不止写过一篇,心想其实他们也算是我的写作缪斯(希腊神话里的文艺女神),哈。

http://movie.cca.gov.tw/files/15-1000-2652,c266-1.php

有个晚上我们一家子看《爸,你好吗?》,张作驥電影工作室制作的台湾电影。由许多短片连贯而成,全部关于父亲的故事。其一是《铁门》,丈夫在剧后说,片里弓着背的老阿伯很像他岳父。我回想那个主角的身影,的确像透了。


丈夫说戏里的老阿伯就像我父亲一样,总是不要麻烦别人,总是自己忍受、自己处理、什么都随便。活到那么老,什么脾性都不见,一路妥协,总是配合别人为先,原本可不是他的性格啊。父亲本来很固执,而且自尊很强,脾气刚烈,完全不能受一点点委屈。


他的一生走来,坎坷何止参半,简直到老都不如意。现在虽然生活适意,但寄人篱下的心事还是有的,因为没跟儿子,反跟女儿住。对老一辈的华人来说,可是一个很难看破的坎儿呀。


我有父亲住一起,其实是我的幸福。同学来我们家看到,几次都表示羡慕。老幺还小的时候,我上班迟回,父亲就喂奶、看顾孩子。转眼老幺十岁了,爷孙共度了多少光阴啊?这怎么个算法?


屋内外收拾得干净整齐,多是父亲的功劳,他回家过年我就很急躁。家里几个男人、男生,只有父亲会帮忙做家事,其他的有时间却看电视。所以他们无法否认也是他们的幸福,这我要恨得牙痒痒地说。


《爸,你好吗?》好几个故事,不同的父亲,不同的方式,表达同样的父爱。里面没有富裕的父亲,用物资厚礼灌满孩子的欲望,相反的有沉默瞌睡的父亲,买简便的早餐跨过铁路送到儿子手上。没有意气风发在女儿婚礼上劝酒的父亲,相反的有什么都无所谓,选择昏黄灯下独酌的老爸爸。镜头落在十二个弱势爸爸,铺成许多忧伤的故事。


最让人不能自己的是末端字幕旁的街边访问,导演找路人甲乙丙丁等等,请他们对着录影机说出给父亲的问候。没有演技的路人一句“爸爸,你好吗?我很想念你。”啊,才是最叫你泪眼婆娑。


看了忍住泪水哦。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网络课和同学

巴厘岛

原来像桃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