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补习班
在李欧梵写的《城市奏鸣曲》中,提及他在香港见识了一栋大楼里的小学堂,类似从前的私塾。
学堂的名字叫Millennium Education Associates(禧文),由两个博士主持。一是西洋政治思想的博士,邓文正先生;另一是教育心理学博士,李劭平先生。
这个小学舍主攻中学生,但不是为了高考作恶补。他俩设计的是人文教育计划,让学生放学后来补习,一周只两次。学习的内容跟学校原有教材完全无关,即使学得很好,考试不会直接加分。
学舍的计划是帮助中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弥补香港中学教育的不足。来的学生必须阅读中西名家的作品,讨论后写报告,老师再和同学讨论。
难得的是,每堂课皆一对一式,并以英语进行。上课的情形如大学辅导,他说就如牛津和剑桥训练大学生的方式。
一对一,学生无处可逃,必须备好功课面对老师给的压力。
有趣的是,学生读故事书,陶醉在起伏的情节之外,老师引导他从故事中发掘作者写作的用意。超越了看书只明白表面的情节,没有看透其中的意义。
我发现老大学校要求读的课外小说,华巫英都好,制式作业出题的方向有很多细碎的问答,大约是要确保同学真正的读完故事。老师太忙,也顾不来一大班,无法给同学解说延伸的内容,更不用说作者为什么那样写了。那有没有同学读完了,主动找老师问个明白,我怀疑。
自小学起,同学们就有阅读计划,图书馆提供图书,小学生每星期读华巫英各一本,读了在本子上写个大纲。大多数人都是抄书本的序或简介。老师忙得只能偶尔在本子上签名,无暇跟同学讨论。同学们有什么心得,见仁见智。大多是敷衍而作。
所以我们的社会,长大了的人,不太爱看书,觉得书本跟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联系。
禧文这种补习班,是不是说明了培养广泛又深刻的阅读,继而明确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只能由民间自己来?或是家长的责任?那会不会只局限在一小群人?
《三佐的带班手记》这个中学英文老师,她开书单规定班上的同学每学期要读十五本书,并且读完在班上作口语报告,每人讲十到十五分钟。也是很好的方法。三佐是台湾的正式老师。
改天我得空了,我也想办这样的闲散补习班,不为考试,只为人文。可惜本人资质还不够,怕误人子弟。倒是希望其他更多的饱学之士,可以效仿,为少年人做一些事。
问题是要给补习费。这年头,除了学术的成绩,什么“音乐修养”、“艺术修养”、“人文修养”都要花钱靠补习来提升~~
ReplyDelete期待maileng姐姐的补习班不要收太贵!:)
普普,
ReplyDelete是不是要叹气我们的学校教得不够?
我觉得不收费或低收费可行,找基金或慈善团体合作呀。
讲到好像我真的要办了~~-_-!
不收费不好……你看现在的学生,哪有珍惜免费教育?他们只喜欢还钱的补习班。你不收费等下他说你没有standard.
ReplyDelete小桥,
ReplyDelete我也是有考虑这个问题。人很贱的咯,收越贵越受欢迎。
不过,如果我真要开班,我不要这样的学生。我想的是跟宗教团体联办,辅导弱势学生那种。还要请他们吃午餐那样的。呵呵。
good idea!支持你!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