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宠坏的孩子---母亲篇


Alfred Adler阿德勒(1870-1937)由Freud佛洛依德提拔,后来两人却在研究理论上分歧,势同水火。佛洛依德最显著的理论都兜着性来解释,阿德勒认为那只不过是被宠坏的孩子的表现。

读着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觉得佛洛依德基本上是比较悲观的,阿德勒却比较相信人定胜天。阿德勒天生有缺陷,驼背及行动不便,活在哥哥的阴影下,五岁生重病,几乎死去。37岁时阿德勒发表关于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及补偿的论文,一鸣惊人。他认为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以引起的自卑,可以摧毁人,但也可以使人发愤图强,补偿自己的弱点,即双面刃。

关系家庭的影响,阿德勒有几个见解十分禁得起时代的洗练。

1.人类的整个社会维系于女性对母道(当母亲的技巧)的态度。然而几乎世界每一个地方,女性在生活中的地位都被低估,而且被认为是次要的。如果人们把家事当做是男人不做的下贱工作,那么女人必定会抗拒她们的工作,并设法证明:男女是平等的,她们应该被赋予发展她们潜能的机会。

如果女性的地位受到歧视,整个婚姻生活的和谐必然会毁坏无遗。认为对孩子的兴趣是一种低下工作的女人,绝对无法学会给孩子一个好的开始所需要的技巧、关心、了解和同情。反而觉得孩子是达成个人优越目标的累赘。(觉得呆在家里很失面子。)

如果女性没有感觉到家人的疼爱,她就无法倾注足够的爱在孩子身上,学会需要的育儿技巧。

2.母亲保护儿子(?只是儿子)的倾向,比其他各种倾向更强烈。母亲常常觉得儿子是她自身的一部分。通过儿子,她才和生活整体紧密联系,她才觉得自己是生死的主宰。母亲可能设法让孩子完全依赖于她,控制他,使他永远留在她的身边。

母亲和孩子的联系不应该被过分强调,假如母亲只考虑她和孩子们的联系,她难免要宠坏他们。她会使他们很难发展出独立性以及和别人合作的能力。(与别人合作是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要素。)当她使孩子和她自己成功联系在一起以后,她的第二个工作是把孩子的兴趣扩展到他父亲身上。假如她自己对这位父亲缺乏兴趣,这项工作就几乎不可能完成。

以后,她还要使孩子的兴趣转向环绕着它的社会生活,转向家里其他的孩子,转向朋友、亲戚和平常的人类。她自己必须给予孩子一个可信赖人物的最初经验,然后她必须准备将这种信任和友谊扩展开,直到它包括整个人类社会为止。(从小我到大我。)

关于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既恋母狂,阿德勒认为只产生在希望占有母亲全部注意力,与性无关,是一种支配母亲的欲望,它要完全控制她,使她成为奴仆。只有被母亲娇纵,并且对世界上其他人没有同胞感的孩子,才会有这种欲望。他除了母亲之外,就无法想出任何肯跟他合作的人。因此,俄狄浦斯情结是教育错误的人工产品,不需假设由遗传得来的乱伦本能,或想象这种变态的本能和性有什么关联。(我觉得阿德勒的立场是前瞻性的,他比较注重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再三地为问题找出原因,他是比较积极的。)

3.被宠坏的孩子有几个共同的征象,他们挣扎要获取母亲的注意,抗拒由环境带来的要求:

。怕单独一人被留下,尤其是留在黑暗中。他们害怕的不是黑暗本身,他们是利用害怕来使母亲接近。他们会害怕某些东西,利用他们的害怕来吸引注意,结果这种情绪成为他们生活样式的一部分。(比如以前我课上劏过老鼠、蟑螂、青蛙,现在却对死老鼠尖叫---是为了给家里男人表现的机会?

。有时他们会害梦魇,并且在睡眠中大哭。在孩子的梦里,他的行为方式和他清醒时大致一样,他想改变情境使之符合自己利益的目标,经过训练和经验累积,他会找出达到目标的方法。在梦中被吓坏事获取注意的工具,是一种焦虑的利用。如果被宠坏的孩子在睡梦中不惹麻烦,才是奇怪的事。他们可能会抱怨睡衣不舒服、要喝水、怕强盗、野兽、会跌下床、会尿床等。(也许阿德勒当时的恐怖电影还没大行其道)

。疾病是求之不得的事。当他们害病时,会比平常更受到关注。通常经过一场疾病之后,他们才会显出问题儿童的行径,因为痊愈之后,他们还记得患病时受到的宠爱,病后家人不再宠他了,他会制造问题来报复。有的孩子注意到另一个孩子如何因病而成为众人注意的中心,他也希望染上对方的病。有些生病的孩子,认为自己可以不必负担任何责任。

。水性的力量。爱哭的娃娃发现眼泪是驾驭别人最佳武器,眼泪和抱怨,是破坏合作并将他人贬为奴役的武器。他们默认了软弱和照顾自己的无能,他们隐藏起来不为人知的一面是超越一切、好高骛远和不惜代价凌驾别人的决心。(肥皂剧的惯用手法啊!

。公主病。自小被宠得过分的女孩,即使长大了以后,总觉得自己的力量不足以离开家,家里的人必须支持她,在各方面照顾她,如果家人或亲戚觉得厌倦了,再不肯给予她所需的关怀,她会很生气,并告诉他们:让她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是多么危险的事。她时常有这种幻想:“我不属于这个星球,我属于另一个星球,在那儿,我是公主。这个可怜的地球不了解我,也不知道我的重要性。”(以此类推,王子病也会产生。)

被娇纵的儿童多会期待别人把他的愿望当成命令看待,他不必努力便成为上帝的宠儿。他还会认为:与众不同是他与生俱来的权利。当他进入一个不是以他为中心的情境,别人也不以体贴其感觉为主要目的时,他会若有所失而觉得世界亏待了他。

宠坏了的孩子一直被训练只取不予,从未学习用别的方式与他人相处,使他丧失了独立性,面对困难时,他只有一种应对方法----乞求别人帮助。他似乎认为:假如他能再获得突出的地位,假如他能强逼别人承认他是特殊人物,那么他的处境会大为改观。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有话您说,我听着: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网络课和同学

原来像桃姐

巴厘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