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大不同
正在上着一门课,叫着《儿童与青少年心理》,由英国爱丁堡大学开的五个星期短期课。
指导讲师统合参加课程的同学来源,哇,真是可观。
北美洲33%
欧洲31%
亚洲24%
非洲4%
南美洲4%
大洋洲4%
‘“60,000 MOOC Participants from 195 Countries –
Perfect community to discuss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 in cultural contexts。”
超过六万同学(虽然坚持到最后一课的,或许刷掉一半以上),来自195个国家。最大部分的区域,除了欧美国家,原来亚洲人也很好学。特别是免费的吧,有便宜可捡,为什么不?
最大的好处,在同学论坛。
教育量化以后,大家从相关课本或学院,学到的知识,多汲取自西方。当今权威,多为欧美人。有分量的研究报告,传播较广,引用最多的,也是偏向西方环境。欧美之外的圈子,探索和系统化整理的频度,望尘莫及。
(题外话,体会了一个现象:互联网遍布世界之后,英语世界的版图益加横行, 英文挟持的文化,犹如水漫金山。)
如果同学身在爱丁堡大学上这门课,处在大批的白人当中,会有这样的提问出现吗?
关于课上论及的家庭管教,或任何一个课题,有人大声责问:“各位的答案会不会太‘Euro-centric’?”(或是Anglo-centric, 白人中心)
东西方的管教,原则上就不一样。处在地球另一半的人,声声言及尊重个体,我们在这一半的父母,就认为那是纵容, 让小孩骑到头上了。
由于开放课程同学的多元背景,并且年龄老少都有,加上匿名或无需现身,同学们大胆直言,本着各自的环境和文化发言,十分精彩。最大的启迪应当是,原来事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答案不仅只一个。
这就是开放学习的美妙。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有话您说,我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