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的意义

去年曾经在副刊读过一篇写成都杜甫草堂的投稿,大意是草堂其实相当宏伟,跟杜甫本人的清贫形象有差距。希望我没有记错,作者附上一张草堂的门口照片,是砖房大庭院。
如果我没有误会作者的话,可能作者没有付费进去参观,只在门口拍了照自作揣测。
杜甫居家有没有门槛?当然有的,像当时普通的屋子那般高,一不留神都会绊倒。这间草堂是杜甫為避“安史之亂”,舉家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前后住了4年的时间。重建草堂的时候,当局根据杜甫的诗中描绘,重现屋前后的景象,如种上一些草药(为缺钱时拿去卖)、蔬菜(为自用)之类。
当然,当局也修了坚硬可观的墙瓦,把真正的草堂围起来。如果没有进入参观,就很容易误会了。
除了破败的草堂,后人把该地建成一个很具规模的博物院,有好几进门,陈列很多匾额、楹联、雕塑、杜甫的生平故事等。当然少不了卖艺术品、纪念品的贩卖部,刺绣、绘画、书法老师亲自坐镇推作品。
杜甫傲骨嶙嶙,不屑与主流权势共识,成年后颠沛流离,连死都在颠簸的陋船上。他忧国忧民,对战乱中的老百姓无限同情,写出名震天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读了眼眶润湿的诗句。
杜甫自己的一个孩子也是饿死的,他怎能不对饥民感同身受呢?草堂当然没有门坎,围篱的门是树枝扎成的,屋墙是竹编的,夏天会凉,冬天可不暖了。
‘门坎’是后来加上的。门票不便宜,一张人民币六十元,请讲解员五十元(可组小队分摊)。可是没有‘门坎’的话,草堂可以保存得很好吗?可以扮它所能扮演的角色吗?
杜甫草堂的意义是什么?----除了纪念一个充满人道关怀的伟人。
近出口处有一堂,墙上挂了很多很多来访的政治人物、名人的照片,如余光中、中国历届的大人物、李光耀、美国的政治家、洋人汉学家,不胜枚举。最让人瞩目的是毛泽东。
余光中在2000年初来,他的一则现代诗歌“乡愁”刻在小径旁的一块大石上。讲解员说,因为余先生的诗歌与杜甫思念家乡的情感互相呼应,所以立在这里。
李光耀(可谓二毛子?),他当然有随行的翻译员,即使他不认识杜甫的诗歌,但他一定晓得杜甫在中国文学、历史、政治的重要地位。特别是讲到治理人民时,不得不关注的社会主义。
当然李公公务实多了,可以先因势利导,掌握权力之后才慢慢施展他的抱负。赢到最后的才是胜者。
我想,来到杜甫草堂高调亮相,对某些大官,就像收集签名一样。签一个这么响亮的名字在你的身上,对有心在政涯更上一层楼的有志之士,至少在华人圈子,是一个加持啊。
听讲解员说毛主席拍过这么一张流传深远的照片后,我们好玩,也学。不过我对他说:“八字没一撇,你的ninja turtle龟壳太大了。”
你来了低调亮相,没有毛泽东的流传深远,却有见识多广的深度。
ReplyDelete我拍的马屁够香呗!:)
普普叔叔,
ReplyDelete够香够香,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