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倒吃甘蔗

Image
哈比人上着photoshop的课,在家里饭桌上做作业,翻开的电脑屏幕是张胴体的页面,他需要练习如何编辑,用指针剪贴胴体。 老幺坐他旁边写功课,眼尖,突然冒出一句:“爸爸,你到现在还看这个啊?” 承蒙他一问,我才去看一下哈比人的勾当。当下哈哈大笑。我明白老幺的意思,他指爸爸为什么年纪这样大了,还在看女子裸体。言下之意,看异性裸体图片,应该在比较年轻时做。 细细品味,儿子带有责备老豆的意思。 其实那个模特儿的正面半身,曲线玲珑,但没有胸,也被双手交叉遮住了。接着老幺又想讨论,到底照片里的是男还是女? 这个13岁半的头脑实在逗,曝露了他体内不可抑制的变化。那些荷尔蒙、血液、神经细胞、骨髓、电解质、淋巴腺、海马体、毛孔等等等,如建筑工地轰隆轰隆地日夜开工,要把一块处女芭建成一座城。 我觉得育儿如吃甘蔗,甜的在根部。这不是我开创的话,我是拾人牙慧。 前几天刚与一位新认识的妈妈说这句话。她认养一个德国交换生,15岁,漂亮的金发弟弟,把她的家搞得鸡犬不宁,顾问老师希望我可以提供些许检验之谈,减轻她的烦恼。 这妈妈连续三天跟我煲电话, 放下话筒时我手酸,耳朵也压红了。我没能提供多少帮助,因为我经过跟她一样的心理路程。回头检讨,其实都没啥实际的厉害招数,能顺服红毛,让大家和和气气度过美好的时光。回首这一年,怎能不老实承认,苦乐参半? 这位妈妈特别急躁,因为她家里的女孩们,已经给调教得无暇可击。要真面对她,我才是最羞愧的。她孩子功课好,品行良,自动自发,小小年纪就晓得为自己打算,知道分辨好坏,清楚奋斗的方向,属于甲级生。 现在来一个插班生,带着过去十多年的习惯和认知,搞乱她一家的宁静。自己女儿从小就习惯家传教养,一路长大遵循铁路轨道,不需太费口唇。新男孩不是女儿,方式不可能一样,她采用惩罚式(punitive)的教养方法对付之,家里氛围紧张紊乱,全部精力得耗在他身上。像用手机上网看电影,电池很快剩一条。 或许因为她的女孩已经表现特出,所以现在落差才大。我的儿子总是反面教材,从来只有被比下去的份,不曾让我有机会在别人面前得意过,倒常叫我疯头垢脸,所以比较能接纳长豆带来的混乱。由于曾经在儿子身上演练过了吧,呵呵(苦笑)。 也不是没发生过激烈的事情,然而最后也是云淡风轻。能不能承受打击和接纳,端看咱们的心肌够不够强,一泵一收,一收一泵,练得血管...

现在的“小朋友”看什么卡通?

Image
老幺央求我陪他看一晚的卡通。因为这次他的主课考试成绩还可以,妈咪陪看电视一天做奖赏。(这家伙很懂得讨奖赏,十分会抓时机。) 我认为,天啊,他的数学应该考更高分吧?上次得95分哪!这次下跌整整20多分,好恐啊! 老幺说数学老师讲过了,这次及格的人数只有十个!他得第三高。言下之意,考题难,他的表现算行。其实他来不及写完考卷,时间不够。这好像是独中数学考试的特征,更难,时间更紧逼。 小孩已经上中学,我不再花太多时间在他们身上,忙着自己找乐儿(包括一脚踢全部打扫)。可是陪伴仍是他们渴望的。长豆在的时候,老幺老大开电视碰到喜欢的节目,不忘提醒长豆:“It's time for .....!”大声招来长豆,一起窝在沙发嘻嘻哈哈。不知是什么卡通片,连长豆也如点到笑穴,低沉的爆笑声在空气中震动,入耳十分不协调。说已成熟吧,又给卡通逗得像什么似的。 长豆回国后,老大功课多常常没有时间,老幺落得独自守在电视前。其实他一直就是这样,经过长豆陪伴的经验之后,他发现独乐了不如众乐乐,找个理由逼我接棒。 只不过因为有天我偶尔逗留一下,瞅瞅老幺观赏的卡通,笑了那么几下,他咬定我也喜欢,逼我一定要与他共享。 这臭屁孩看的是什么卡通片呢? 汤姆和杰力猫追老鼠的经典卡通早已发霉,老鼠的淘气猫的怒气一成不变,搔不到痒处,看得麻木。我记得小学时候,他喜欢过《Oggi and Cockroach》,类似汤姆杰力互相对峙的故事。在班上画了好多,引起隔壁桌的女生仰慕。却叫我气坏了,因为大半画在课本上。而且蟑螂的故事有点撒赖,恶心。 现在他很爱的卡通叫“Regular Show”、”Adventure Time"、“The Amazing World of Gumball"。 Regular Show Adventure Time The Amazing World of Gumball (海报全取自官方网站) 我发现主角如Finn、Gumball、Mordecai 和 Rigby 全是怪咖。总没有个品学兼优的样子(哈秋!),性格鼠肚鸡肠,密友马屁不通,连家人也如外星人,没有逻辑可循。 Gumball的爸爸痴肥无能,没有职业,靠母亲工作养家。母亲强悍有支配欲,家里大小全怕她。妹妹是资优生,四岁已掌握科学知识。家里有个养子,是条...

考完要吃螃蟹

Image
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老幺考完试,不论是哪一种,期考、月考、半年考或年终考,或政府标准考试(这个更有力),我就得给他顿好吃的。 小孩上考场总带怨气,仿佛是为我而考,不是他自己要的。为了考试,辛苦极了,读书做预习、查字典背书,不得看电视,禁止玩电脑游戏,天亮一张眼就烦,又少一天准备,还没摸透的课文叠起来依旧一尺高。 而且念华文学校,没少点考试,至少一年得考四回。所以不知何时开始,考完吃大餐变成定律。 小时候容易骗,肥肥油亮的鸡肉饭,足以满足小肚皮,三四元大概可以糊弄过去。接着,某个时候,尝到了日式照烧鸡肉饭的甜美, 后来几年的考后只能带去日本餐馆吃这个。几个考试就吃几回。 照烧日本鸡肉饭价钱还可以,从十二元吃到涨价变成十六元,一家人一顿晚餐下来,控制在九十到百出元以内。考完属于欢乐时光,独乐了不如众乐乐,所以变成由哈比人带全家外食。何况哈比人的荷包比较厚,我正好噤声,由他当好人。 今年老幺的骨头突然长长,就快跟我齐高,暴长的骨头对营养更饥渴,一天到晚嚷肚子饿,临睡前可以刷掉半袋土司面包,涂番茄酱吃。 也是某个时候,应朋友之邀,带他去海番村尝过海鲜之后,小朋友的考后菜单换花样了。 有天他说鸡肉吃腻了,今后要改吃虾。意思是平常饭桌上的肉类,从鸡肉改成虾肉,而且最好是大虾,比较有口感。可我好像才千方百计地鼓励他学吃吓球,说得要翻脸了,还是引诱不到他多吞一只。时间都到哪儿去了,那个小鬼头不过长了几寸骨头,居然已学会品尝虾的味道? 虾肉只算是日常的菜单,不配当考后搞赏。为了补偿消耗的脑汁,老幺今年下的菜单是螃蟹。 乍听我几乎下巴坠地。什么时候他又懂得螃蟹的美味了?这些他以前完全不肯尝试的!发育期的孩童真的很会吓人,不知不觉中他们突然晓得大人才了解的好事。 老大是懒人一族,鸡肉鱼肉有骨头他不吃,虾肉带壳也不吃,螃蟹这种一看更讨厌。没想到另一个孩子却不嫌弃,鸡肉带骨才好吃,而且晓得吃完皮肉,骨头咬碎后,可以吸骨髓,最没味道才是干干无骨的鸡胸肉。两兄弟一起吃肉,可以互补,各有所取,不会抢吃。 然而螃蟹这种龇牙咧嘴的东西,要吃一块很小的肉,也得费很大的劲,老幺居然明白其中的滋味----不经一番风雪,焉得梅花扑鼻香----这也是吃螃蟹的快感之一。我的诧异是,到底他几时学会的?为什么我不知道?我可不曾看他认真吃过螃蟹。 附近有新开张的餐馆促销,...

叫我想起阿米娜的沙龙背影

Image
众志成城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了。政府不做 自己来,效果反而惊艳。这个审美的眼光,不是掌握权势的人都有的。从民间草根酝酿的,反叫人心折。 瓜登唐人街海龟巷新拉起的遮阳盖。 瓜登唐人街新气象。  海龟般长寿的誓言。 艳阳下需要一点葱绿。   壁画正流行,都是‘未成名大师’的手笔。  海龟护育的活动,由学术界翘楚带动,号召年轻志工带来活力。   这够夯的。 登州除了美丽的沙滩,也有很多山水瀑布。Latar Tembakah瀑布。 朴素景色如少女般娇羞。还没有像林明一样,人满为患。   戏水加走山,沐浴在森林的恩多分中。  Kampung La 温泉,公家的,打理维持得不错。   阿牛的《初恋红豆冰》啊,这里大把呢。 打从她们在娘胎开始,我就认识这些红豆冰了。 六月从乐浪岛归来,抵岸后到一家咖啡店吃饭,居然又巧遇左眼,叫我十分讶异,老人家真是来得频繁呀。后来去听他在麻坡的分享会,原来他正在做旅游公司,带团驾车深度旅游,就去他的书中提到的,那些深入民间的地方,发掘大马的美丽。 他的旅团计划,在他面子书里找得到( myroadplanner)。 原来东海岸3号公路,是最常走的路线。  突然感慨,他的所作所为,大约值一个拿督头衔了。

没有敌人,只有服务

Image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草创初期,挨了南丁格尔严厉的批评。1859年Solferina战争后,亨利杜南提倡红十字概念,旨在救援战场中的受伤兵士军人,不分立场,敌我双方都获得医药救治。南丁格尔发现,由于开战的双方有红十字处理伤患,减轻负担,战争得以延长,反而更多‘人’死亡。 Florence Nightingale is not against peace at all, she is concerned about Henry's action will absolve the warring faction of any guilt.  南丁格尔这个神圣的典范,有此意见,着实令人吃惊。 不过,从创立开始,红十字站稳立场,秉着公正、中立、独立的使命,即使有其他的救援组织会偏袒战争中的一方,红十字依然保持不批评、不涉入政治,只讲救人的工作。即使不断有批判的声音出现,红十字从没偏离原则。 现实从来就很复杂,出现非常时刻,即使有关牵涉冲突的嫌犯前途,红十字也会禁止会员出庭作证,提供审判证据。因为,理事会认为此举会影响它的信用,致使独立国家不准它入境提供人道救济。 红十字紧紧维护着这个信用,因为不是每一个发生灾难的国家都乐意让外人进出国境,即使无力处理灾后情况,有些国家宁可难民饿死,受伤而死,为了保护自家的主权,硬是不肯让外援进入。 特别是比较难搞、封闭的国家。1990年伊朗郊外发生地震,约五万人死亡,骄傲的伊朗政府没有及时向国际求救,反而呼吁她的灾民“耐心、有尊严地同心协力,度过这个考验”。如果她放下自尊,及早寻求协助,伤亡人口至少减少大半。 一个有主权的国家发生灾难,灾区里的人民,能不能及时得救,端看政府的魄力。目前国际上仍没有任何条例,强逼任何国家无能力处理的时候,一定要接受来自国外的人道救援,以减少死亡。 日本仙台海啸的时候,她也谢绝国外的捐献协助,她身为一个富国,复原的能力不容置疑。然而2008年缅甸发生龙卷风,两天内横扫缅甸南部,五万人失踪,估计2百万人受影响。即使世界各地人道援助倾盆而至,缅甸军人政府顽固,拒绝开放国境,坚持由政府自家人调派募捐的资源,不需外人帮忙。结果食水、食物、衣物和药物,迟迟没有送到难民手中,使情况更严峻,浪费了时间和生存的机会。 在人祸的情况中又更复杂了。当地人杀红了眼,外人不愿置评,人道工作者只想救人...

上课上到披头散发

Image
与这个课比起来,《脑袋及成瘾》算是简单了,我想是因为成瘾课希望吸引欧美的青少年,让他们具体学习毒品和受管制药物的厉害,企望拉低上瘾人口。所以课程内容不能太深奥,提及的生理课,目前为止,还相当简略的。美国爱茉莉大学讲师的语气,相当忧国忧民,老皱眉头,虽然没有出口,却总让人以为听到连声叹气。 现实中,神经科学正突飞猛进,欧盟在资助科学家们研究《The Human Brain Project》 ,花着不少钱,目的就想搞懂人类的脑袋瓜,像过去摸透人类的全部基因一样《Human Gene Mapping》。 而这个高超的课叫什么名堂?环球健康和人道主义《Global Health and Humanitarian》。 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讲师授课。 选课的时候,我以为是门教导关于如何在第三世界做人道援助,就是发生天灾人祸呀、战争呀、灾害的时候,外围协助是如何进行的? 坦白讲,也算是教导这些。但是,现实世界实在丑恶,不堪入目,课程碰触的议题,看得我披头散发,无法完全领略,脑筋更扭转打结。 实在太黑暗了。。。。 刚从报章学到一个词,‘道德勒索’。在澳洲的一间非法移民羁留中心, 十多位母亲试图自杀,以换取澳洲政府安置孩子们的机会。如此故事,我们没少听过,母亲的伟大彰显无遗。 但澳洲总理说,他不会屈从于道德勒索。这样子,算是掌权的太冷血,或是强人所难?毕竟,国有国法,她有自己的保护政策。又或,占优势的自私心态蒙蔽了人道主义? 道德勒索和人道主义,有一个历史事件凸显了它的两难。 1994年夏天非洲卢旺达发生恐怖大屠杀,Hutu族杀了1.1百万的Tutsi族,Tutsi族奋起复仇,结果约2百万的难民离开家乡,逃难到Zaire(现在称为刚果)难民营。拥挤的难民营处在Zaire暴君Mobutu统治的区域,他在当地有亲信卫队,混入难民营当他的爪牙。 1994年在Zaire的卢万达难民营 (取自wiki) 难民营的情况非常糟糕,每天都有大量的死亡,传染病肆虐,缺水缺量缺遮瓦,民不聊生。 媒体大肆报道这个人间地狱,全世界瞩目,捐款源源不绝,超过200个援助组织抵达提供救济。救援队伍和当地的协议是,难民稳定后,当局将协助、鼓励他们回乡。 然而Mobutu看到机会,起贪念,指使难民营里的爪牙阻止难民回国,结果难民营没有缩小,反之不断扩大。独裁者占天...

毒品上瘾大诘问

Image
诺拉是墨西哥出生的美国人,说话带有西班牙语口音,但魅力无边。她身为美国 药瘾研究中心 的执行长,每年一度举办一次跟高中生面对面坦诚谈论药瘾问题,在美国学生群中很受落。 现在的年轻人不易挟伏,要赢取他们的心,少一点酷劲都不行。所以她换下实验室白袍,套上牛仔裤高筒靴,亲自上阵,让高中生亲眼见识她科学家亲民又胸有实据(fact)的魅力。 效果还不错。 在美国,瘾君子已经突破传统的观念,从暗弄窄巷的流浪汉,变成邻家甚至自家的青少年。某天打开孩子的房门,可能发现孩子在神智高飚,空气里弥漫海洛因的味道。有些地区如Colorado,还有邻居自己在家里种植大麻,养在厨房或客厅。毒品成瘾已经是一个epidemic流行性常驻问题。 少年上瘾的除了烟酒、大麻、海洛因(价钱比较低廉)、吗啡、迷幻药、可卡因,还有通过药行获得的抗忧郁症药丸、止痛片、兴奋剂等正统药物。很多时候是从尝试开始的,社区、学校、舞会、同侪的引介下,一半的少年不以为然,轻视毒品的厉害,认为自己很强,不会上瘾。另一半则不知朋友介绍的是什么东西,相信它可以解决燃眉之急,如考试和交际压力。大部分的后果是,没有回头路,变成行尸走肉。 有区域性的研究,总结美国平民成瘾问题,在白人身上更为显著。 很多家境很好的,中上阶级,父母孩子关系良好,童年无虑,没有后顾之忧的学生,也染上毒瘾。即使想挑家里的毛病,也找不出来。不像从前坊间一般认为,一定是问题家庭,才出问题孩童。如被虐待、忽略、无人管教、无人照顾、家境贫穷复杂、父母以身试法、环境龙蛇混杂,这样的孩子才会走上吸毒之路。 实际的数据让人大跌眼镜。这个逼急的大问题,让像诺拉的机构大伤脑筋。不像我们东方国家,瘾君子是犯法的,被发现的话,执法当局可以抓起来关押。如果拥毒超过某些重量,在我们国家还是死刑。 美国人的观念中,瘾君子是病人,他们的脑袋生病了,应该同情及协助,而不是惩罚。所以毒品成瘾研究机构的方向,除了设计教育群众的计划,也大事研究人类的头脑如何成瘾,希望找出解决方法。 毒品上瘾是行为问题,还是纯粹只是生病了?就如糖尿病,高血压,某些程度上,不是病人咎由自取。 其实糖尿病或高血压,跟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病人本身脱不了该担当的责任。可是科学家又找出相关基因,认为是造成这种代谢疾病的罪魁祸首。就如上瘾,科学家也研究出,可能一半成瘾者是基因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