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言庸俗化之前(转摘)

网络照片(李光耀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政策)

转摘:《李光耀和新加坡的“语言工程”》

李光耀治理或督导下的新加坡之文化政策,还真的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有趣”个案,包括其最近勾起坊间不少感触和争议的“语言工程”。虽说 如此格局和幅度的文化—政治“大改造”,其实也并非独家首创(可遥想到秦始皇的“书同文”和北魏孝文帝的“汉化”),然还是不无可供人们酝酿更多思绪、挖 掘更多意涵的特点。

比方说,泰国和印尼早期针对华裔等少数群体的语言工程,乃土著以本族“国语”进行的文化同化及政治统合;以色列打造希伯来语为“国语”,则为寻求 “原国族”身份的重构和巩固。前者类似主流族群对少数群体的文化“征服”,后者则为同族者(且不考虑犹太人于血统和文化上的多元)对民族“本根”和“本 质”的“复活”。而新加坡的情况却是:同族者从功利或安全考量出发,对传统语言进行了“非主流化”,乃至“去势化”和“庸俗化”。

“传统语言”指涉的是与某个群体多世代以来借以载录、储存、创造、更新、表达和沟通本身特殊文化的语言,可包括正式的书面语和多种方言,两者其实皆 可称作“文化母语”(有别于比较个人、私领域的“家庭母语”)。对于华人而言,华语和方言可谓其传统语言(相干程度及比重则可因人而异),毕竟文化上绝大 部份可构成“华人性”(或说“中华性”)的因素,都是以这两门语言系统为载体,乃至根源的(即所谓“汉字乃汉人之根本”)。

一般上,人们对自身的传统语言会有种休戚与共的情感,乃至信念,所以方会极力维护、发扬之,遇到打压更是奋力抵抗——甚至诚因有打压或威胁,才激化 了更大的坚持和发展热情。惟个人而言,尤其于民族意识尚比较模糊的情状下,对传统语言的认同心理则未必足够浓厚,因而一群体之中,绝不会人人都那么热衷于 传统语言的;特别是当传统语言逐渐丧失其政治、经济、文化等优势之下,对它的疏离乃至舍弃,便常会发生(如清朝满族的母语)。

是以,传统语言能否持续存在,非常有赖于其认同者于各方面的努力,包括文化上的不断适应、创造、演进。如说19世纪以前,德语的处境可说不太妙,因 邻近的法国不管于哪个方面都太强大了,以至法语几乎垄断了欧洲文化领空,上流社会(远至俄罗斯贵族)纷纷以说法语为时髦。不过19世纪兴起的浪漫主义和民 族主义却大大激励了德意志语群的民族意识,不仅政治上趋向统一,文化上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最终奠定了德语足以媲美法语的地位。

无论如何,踏入20世纪后,众所周知:面向海洋的大英帝国以最“普世”的全球性殖民权威之姿态,加上其“叛逆”但也“血脉相连”的“传人”——美国 之强势崛起的助力,最终还是让英语“横空杀出”,绝对地篡取了法语和德语的政经文教制高点,导致两者的“瑜亮纠结”根本失去意义。虽说英语于承载和表达西 方传统文明之精髓上,不见得乃最细腻、最到位者,然今天的法国人或德国人,再怎么不情愿,若想踏出欧洲,都不得不借助一点英语。

新加坡华社其实如马来西亚华社一样,传统语言在情感和信念因素的祝福下,本还享有相当大的相干性和生命力,这加上毋须面对土著强势政治的压力,实际 上应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南洋大学的成立,其实就证明了当地的确有让传统语言“更上层楼”的利好条件,这情况可说与香港颇类似。香港即便直至1997年都 被英殖民者所统治,长久接受“英化”,但由于华人占绝对优势,社会相对单元化,所以传统语言也一直占据要位,难以被边缘化。

新加坡华人虽然不像香港华人那样占尽优势,惟实际上条件也不赖,就算出于“多元种族社会”的内部安全考量,以及如以色列般被“敌者”包围的地缘政治 危机感(以色列尚有欧美撑腰,新国则相对孤立),在识时务地调低、淡化、局限华人传统语言和文化的“敏感”地位之际,其实也未必得“做得那么尽”吧?放手 让华文教育在宪法保障的权益范围下自由发展,真的会促成政治大灾难?另外,一厢情愿地认定受华文教育者必然偏向“激进”,甚至阴谋挺立共产主义,不予以理 性对话和磨合的机会,恐怕也不太公平吧?

或许,在新加坡领导层真正的考量中,至关紧要的还是“经济发展”。为了更快速、更彻底地让新国与国际大环境接轨,通过“人力资源”来争取生存机会, “新加坡人”就必须经历一番全盘改造,包括不惜牺牲传统语言和文化。毋庸置疑,通过把英文英语主流化,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的确会提高,毕竟当下的国际经济 结构仍以英语为主导语,全民掌握高水平英语肯定能占尽先机。虽说其他地区,如香港、台湾、南韩等的经济国际化,似乎说明了如此牺牲未必应然,惟当初做决定 时,谁能预想那么多?

再或许,不能遗漏了新加坡于南洋语境中所具有的独特人文因素,即香港所欠缺的“土生华人”。早在19世纪的英殖民时代,华社当中就出现了相对本土 化,后来也更偏向西化的土生华人(如峇峇娘惹)。土生华人于文化上原本就属“混血儿”,对华人传统虽不是没有坚持,但语言方面却一般上已习惯于使用土著语 或英语,不一定还重视华文华语。更关键的是:土生华人于早期的社会中地位偏高,属华社的政治及经济精英,且与英殖民者关系密切,所以其人数虽不多,但实力 和影响力均不容低估,李光耀即是个典型的例子。

其实,海峡殖民地的土生华人当中,如林文庆、谢荣光、陈祯禄者,虽政治上亲英或效忠本土,文化上却也有力倡回归中华文化,包括重新掌握传统语言的 (有点如“回归”以色列的犹太人),惟其主张到底没能发展成主流,大部分土生华人还是倾向于让孩子主要接受英文教育。至于如李光耀等,后来虽也高唱学习华 文的重要,惟其功利动机似乎还是明显过文化洗礼和身份认同目的。李氏虽也常提到传统文化的重要,甚至一度致力于推广儒家思想,颇有林文庆之遗风,惟其立场 在外人眼中还是颇“隐晦”——如不是“摇摆”的话。

总言之,以上各种因素,加上20世纪发展中国家流行的专制或半专制政治之“给力”,李氏领导下的新加坡,得以用“推土机”之势,实现其不可不谓“豪 迈”的社会改造工程,以至把主流社群的传统语言(尤其方言),乃至文化认同也“祛魅”、“颠覆”和“淘汰”了。今天的新国,本为外语的英语已逐渐晋升为许 多人的家庭母语,乃至文化母语,诚可谓“叹为观止”。新加坡被某些人视为“准西方”或“伪西方”社会,恐怕也不无一定的根据。

Anyway,如果这一切乃“由下而上”,相对“自然”和“民主”的社会演变之结果,也许人们也不会太介意;惟因其毕竟与李氏专制权威之“强拗”、“硬逼”、“快斩”和“震疗”有关,导致冤情处处、郁结重重、遗憾连连,自然难以叫众多“壮志未酬”的华教人士释怀!

不过,随着新国政治不得不逐渐走向自由、民主和开放,“精英专权”之社会工程所留下来的“断层”、“窟窿”或“废墟”,只要有志者励精图治、坚韧不拔,相信也不是不能跨越和弥补,乃至开垦出一番新气象的!

。。。。。。。。。。。。。。。。

上面还是我从弟弟那儿偷来的文章。(随着越多的中国移民,新加坡华裔的汉语水平、伪西方社会是否有可能逐渐返祖?嗯?)

。。。。。。。。。。回头看我们自己

看来坊间不少友族精英分子,最终的看法是:"A nation that studies together stays together.”很大部分的非中文教育出身的华裔也有如此想法。

另,留台返马的诗人辛金顺,问《动地吟》舵手傅承德:“将来的《动地吟》诗歌朗诵表演,有没可能请友族诗人同台?有没可能也拉进友族同胞观众?”

假设一下:如果当局(未来政府)给与公平的资源,辅助每个母语教育顺利发展。我们会不会让步,改变语文学校的‘气质’,趋向‘大同’,开设吸引其他族群来报读的课程、塑造更亲和的环境,以达到反映真正社会,不同肤色的学子一起上课的情形?(语文学校--华文小学、华文中学等)

或,如果,我们自发的同意,由当局公平地在中小学,建立及发展母语教育。在同一种国民学校制度,母语文化教育瘦身为单一科目,其他科目则是国文及英文交叉教授,全部学生按照居住地区入学,而不是根据传统语言选择学校,会不会更好呢?

然后,我们会怎么期待我们的华语水平仍然傲视邻国?现在新加坡的中文水平会是我们未来的写照吗?

但是,如果不这样integrate ,我们,华裔血统的马来西亚人,在这个国家,该怎么走下去?

Integration是一个目标,或,是一个没有终结的过程?


Comments

  1. M姨有没有看到今天的《东方日报》,有一篇SHOOT老李有关南大的文章?Any comment?

    FROM: BAO...AH BAO...

    ReplyDelete
    Replies
    1. 李光耀之新加坡管理是强势政府不容置疑。他急着要为弹丸小国寻找世界立足之处,还有喂饱全体国民的问题。所以急功近利,所以等不得时间慢慢酝酿国民的进步。所以赔上了民间的传统文化。

      我弟用有个词‘祛魅’disenchantment',新加坡把制度的改革置于人情之上,忘了顾忌新国的文化本位,到底还是因为‘西方优势论’作祟。新国国民变成伪西化,是代价。

      老来立书,当然是为了洗脱罪名。有机会我们该找找专门研究李光耀的学者论文来瞅瞅。

      Delete
  2. 我在想dikir barat(吉兰丹的歌谣),有没有可能请华乐来切磋,或以华语来唱出。

    我们希望得到友族的共鸣,也要主动去探讨他们的文化。

    ReplyDelete
    Replies
    1. 为什么不?排除掉僵硬的干扰,艺术有最大的可能。
      你认为到目前为止,所谓官方文化跟其他族群的文化交流,有足够的流畅吗?根本比不上民间!
      另一面华裔跟巫裔(或其他)的文化交流,有产生什么火花吗?华裔是站在什么高度审视(或欣赏)马来群岛的文化?

      Delete

Post a Comment

有话您说,我听着: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网络课和同学

巴厘岛

原来像桃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