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华小的马来小朋友

取自chinanews

“我认识一个马来妇女,把女儿送进华小,刚上一年级。”老公说。“我问她,女儿可以明白课文吗?她说,过了一阵子就适应了。”

“那孩子的功课谁教呢?”我问。经验告诉我,念华校,功课多,放了学,总要有某个人协助孩子完成。

“家里没人懂华文,只好把孩子送去给补习老师教。”

其实更多的华裔家庭也如此啊,即使家里大人会华文,七早八早,已经让孩子赶补习、进托管班。我有个朋友,英校生,因为家里大人不会华文,教不来功课,把孩子从华小转去走国民体制的私校。

“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勇气。想象七岁小孩一下子投入全然陌生的环境,那种文化震撼啊。”我老公说。

“而且,你想像他们这家人,面对族人时的压力。其他人会怎么说他们哪,背叛族群!”

在《Hello, Mr Siaw》锋芒毕露的Bakri,小学念华校,还考进了宽柔独中。后来他转去MARA寄宿高中时,招马来同学排挤。这些同学可没想到后来Bakri会在演艺圈左右逢源,人气冲天,我家儿子是他的粉丝。

没错现在有越多非华裔小朋友报读华小,但数目还没超过一成,在很多城市大型小学,还属于极少数。我很希望老幺的班上会出现友族同学,可惜没有。去他的学校时,只是偶尔见到数位而已,马来老师或印裔老师更是极少见。

为什么马来父母要把孩子送进华校学习?就是因为了解华校不同与国民学校的长处。除了学习三语的机会,他们看到华校生勤奋、寡言、积极、尊师重道、数理成绩标清,以上已经成为华校的传统。约定俗成,大部分的马来青年,只能战胜文科,大学里念社会科学系的马来人,总比念理科的多。在一日千里的科技世界,马来青年的技能有待提升。

马来家长也希望他们的下一代跟华人学习,不要只是擅长文科,而是能像华人一样,在数理方面并驾齐驱,也能晋升到科技的领域,也能追求先进的生活,也能学习有效地经商。

为了改善孩子的前途,有多少巫裔父母要忍受同族的指点。很大部分短视的马来人,害怕接受了不同文化的交集,会令他们失去传统的文化标志。他们害怕孩子会对信仰失去信心、会看不起母语、会歧视落伍的乡下、会对长老目无尊长、会失去马来人的特征。

既然如此,我们的华文学校,可以做什么来鼓励更多的马来父母,安心地把孩子送进华校?可以安排宗教班吗?从学生本位设想,安排更多的马来老师有效地教导非华文课程吗?还有,不是仅仅轻描淡写,而是安排一个互相学习其他族群文化的专门课程(不仅是在校庆时候老师们的民族服装表演)?

(有些家长抗议马来老师教导高年班的国文,原因是要应考,时间紧促,华裔老师直接用华语教授才实际。跟老师学习讲国语的机会有限,结果,部分的华校生到了国中,还没足够听及说的锻炼,徒生心理障碍,不习惯面对不同族群的教师和同学,追不上课程而自我放弃。)

首要的是,教育部应该下放权利,不需巨细靡遗地从头管到尾,让学校自主,尽其所能吸引更多元的学生,办更理想的教育。

Comments

  1. M姨,

    当我们孤立起华小教育来论述问题时,总是诸多抨击;信手拈来的修辞就有“填鸭式”,不注重品格发展,急功近利。。。等否定式、无奈式行文用句。然而,当我们以华小对比国小、印小时,华小教育会变身为一种民族崇高情操的体现落实。

    阿包

    ReplyDelete
    Replies
    1. 阿包,
      即使对华小校风倍感无奈,我们还是坚持把孩子送进去。那么就表示不能期望学校表现得更好、更人性了吗?
      我倒是很怀念自己小时的小学,书包才没有十公斤、老师才没有气急败坏、校长才不想方设法只为拼排名、教育部也没有芝麻绿豆都要管。

      Delete
  2. 记得有一次出席家协会议,听到一群家长窃窃私语,说千万不可以让友族家长当理事,事关当时友族家长的出席率蛮高的,如临大敌。。。。。。我们口口声声反对种族主义,本身却跳不出“肤色框框”!

    要得到别人的认同,首先要卸下所有包袱!

    ReplyDelete
  3. 普普,噢,在‘这里’才能把其他族裔贬为第二等居民?呵呵。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有话您说,我听着: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网络课和同学

巴厘岛

原来像桃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