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印象

我一直有点困惑为什么美国青年那么喜欢印度,具体来说,是印度文化。粗浅来说,是被印裔文化里的鲜艳色彩所吸引,当然还有镶金镀银的饰物,一站出来,大喇喇地向你无声呐喊:“看我,看我!”

我所见过的外国美眉,总迫不及待想披上纱丽,画个繁复的henna,得偿后笑颜如花,益发美丽。

深度一点来讲,排除六十年代的嬉皮时代,现代的美国成年白人,对印裔文化也是相当友善,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更具体地讲,学过哲学的人。

美国的先辈是基督教清教徒,樸素清淨刻苦严厉,宗教里的教条紧扣生活,信仰里的神至圣至善至美,跟堕落的人类距离非常大。印度人的神和神话,叫他们目不暇给,因为神仙们居然跟凡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发起脾气来,也常吃醋报复,有时甚至没有神样。

我在上着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网络课,讲世界建筑设计的历史。 没上几堂,就发现其实在学人类历史,特别是宗教史,建筑技术性的部分非常少。这样反而有趣,内容博大精深,我只能囫囵吞枣。遨游在过去的知识之中,只觉快没顶。

建筑设计需要学历史,因为空间设计顾及与人的互动,人这个物种,是多元的,各自为政的,如果设计师只从自己长大的轨迹来思考,步出舒适圈后,他一定碰钉子。不仅是建筑,很多行业也是。
取自sscnet.ucla.edu (Mahabalipuram, 公元700年的仿造恒河与雕刻,献给毗湿奴。美不胜收。
MIT的教员算是世界顶级的吧,这个教导世界建筑历史的教授讲起课来滔滔不绝,没点冷场。能从洪荒时代讲到近代,目前讲到伊斯兰、印度教,纪元后的故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眉飞色舞。特别是印度教的神庙设计,简直让他兴高采烈,手足舞蹈。

相较而言,谈及伊斯兰的圣堂(Kaaba),他不小心脱口出一句“this ugly box...” ,课堂里的学生静默一片。随后教授立刻道歉改口,之后他语气转了调子,看得出来突然变成小心克制。

那集关于清真寺的录影,我一直无法看完,试了几次,到后面某段,就卡主,自动重新开始启播。然后我就想起很久以前,《魔鬼的页篇》的作者之遭遇。

Comments

  1. 尽管那圣堂显得单调,但围绕圣堂而转的大场面,已经是一种壮观的行为艺术了。印度的色彩丰富,雕刻天花乱坠,不能否定的细腻,但过于浮夸,一如其宝莱坞电影。

    ReplyDelete
  2. 是的。某阶段的阿拉伯伊斯兰开始把清真寺与相关的华丽装饰拆掉,不允许信徒以物质来表示对信仰的虔诚。既wahabi派,在阿拉伯是主流。
    其实围绕庙或象征,各种宗教都有,从藏传佛教,印度教到伊斯兰,全都有啊,只是转的方向不同。带有charging的意思。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有话您说,我听着: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网络课和同学

巴厘岛

原来像桃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