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在名校


看完印度电影《起跑线》,哈比人问我当年给孩子报名小学时,有没有像电影描述的一样,漏夜排长龙?

给老大报名的时候不用,老幺的保姆介绍佛教会的会友给我认识,那人是一间华小的副校长。不过没动用到她的人脉,因为哈比人的同学在我们住宅附近的华小是资深老师,由她牵线,我们大概捐了一笔小小的助校基金,老大获得在红班的位子。红班可是第一班的另外含义。那是十三年前。接着三年后,拜托哥哥是校友,老幺自动获得位子。

我的同学有个比老大小一岁的儿子,隔一年也去报同一间学校,他就住在离学校三百米内,他的妈妈去报名的时候很轻松,完全没有我们的庸人自扰。她告诉我说,如果学校不让她儿子入学,她一定去投诉。如此看来,同样住在离学校一公里内的我们,没理由拿不到位子。

看样子我们可能过虑了。由于被媒体吓着了,看到人家漏夜排队给孩子报名,以为这间一路来名声不错的小学会很快爆满,所以我们做的太多了。

不是每一间市内的小学都是这样的,由于人口老化,年轻夫妇搬离到新兴住宅区,有些市中心华小新生的来源无可避免地减少,其中包括老大的母校。

而且,老大母校的名气已经被其他后起之秀夺走,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可惜我事后才明白。

那些后起之秀,或继续以类似‘助校基金’式的特别收生管道,是不可说的秘密。有个新住宅区的超大型华小校长,就曾被某些家长投书到教育局投诉过,惊动教育局派人来调查。

虽然老大的母校不再是新山第一名,但素质(考试排名)还是在的,还是A型小学,学生动辄数千人,每班的学生近五十人,表示老师无法一一照顾,很多老师的方式是怒喊,鞭打,以求速度。

几年下来,坦白讲我是后悔的,老大的小学生涯真是失败。我有时候幻想,要是我当时勇敢一点,跟他退学换去另一间比较远的小型学校,他会不会活得比较快乐?可是那代表我必须辞掉工作,换取时间来伺候孩子。在反复犹豫中,老大念完他的小学了。

同样的优柔寡断中,老幺也毕业了。他俩的马来文学习,根本就是一塌糊涂。六年下来,记忆中仅有不断的罚抄写,鞭打,痛苦的死背,老师的怒吼,没有一丁点的趣味---典型揠苗助长。大人常强调必须学好马来文,但是学习的方法如此糟糕,儿子口是心非地应酬而已,交出常年红龟糕。

很多人要挤进去的学校,一定有它的道理,是我的儿子资质不好,虚不受补而已。谁叫我们不配合趋势,打从幼稚园就要找补习老师打好“基础“?

因为我一直保持着疑虑,不能接受学习仅为了考试,而且只是毕业年的那场统一考试。另一方面,又以为孩子再努力一点,再坚持一点,一定能适应。

后来儿子又踏进名校的陷阱。即使是第二轮名册考进的,我们一家都很庆幸,以为解决了最大的问题,就是马来文底子不行,自动升上社区里的国中,他难免会落入半途辍学的风险。老大念的独立华校是名校,也是数千学生的超大型学校,一班五十位同学,老师一样无法兼顾,学校制度几十年不改,填鸭烤鸭还有鹅肝喂养法,谈不上素质教育。

有朋友的孩子是资优生,连她也告诉妈妈说,她的学习就是背多分。答案只有老师给的是标准,少一个字多一个词都会扣分,老幺说。

如果当时我们果断一点,把老大换去私立英校,效果会好一些么?想起来我总是后悔,不过当时没有现在那么多选择。现在甚至有了佛教背景的私立学校,可以报考国际剑桥统一考试。不过一晃几年过去,变化如此大。

然而老大的中学校风是数一数二的。学生纪律好,课后活动丰富,课室外的学习反而生动。老大从中一开始加入戏剧组,挨了几年幕后默默努力的日子,高中时候终于有机会上台客串一分钟,高二时候有一个真的角色。那是他中学生涯里最闪亮的时光,其他的知识则不如他学到的为人之道更多。

这是我儿子在名校念书的经验,一间是公立,一间是民办私立,办校的主旨一样,升学主义(哪间名校不是?)。学校的名气是很大的,不过我儿子属于在少数威风的精英们背后的,那一大群。

p.s. 老大18岁时,学校办成年礼,我们去观礼,给儿子系上红领带。当甲组学生上台接受表扬的时候,我听到身后扮老成的一句话:“同学们,国家就靠你们了!”---叫我忍不住笑,可爱的同学啊。

Comments

  1. 城市的教育资源那么丰富也争得头破血流,事实证明没有只求最好,只有更好,人性的贪婪使然,造成一些学校过分臃肿,一些比较苗条,但缺乏营养~:)

    ReplyDelete
    Replies
    1. 名校的效应。我们华裔的小孩太矜贵了,不容失误,我们怕的东西太多了。《起跑线》的故事不错,平民小学的校长说,他的学校如此败坏,是因为没有人要把孩子送过来。没有家长做后背,就没有资源,也没有多元的学生互相刺激学习。

      Delete
  2. 小学6年的记忆,身感同受,根本就是为了UPSR。扭曲了的教育制度,和父母的心态,胜在起跑点,想到就一个“累”。我的女儿也面对马来文的困境,上中学时没法,送进了私利学校。

    ReplyDelete
    Replies
    1. 外界对我们这类家庭的选择,继而连累孩子的马来文谷底的程度,有很多的不苟同吧。然而,要是小学时候,学得实际一点,慢一点,打稳一点,至少可以掌握沟通,不像现在很多年轻华裔那么糟糕。我知道学校怪在家庭,可是我们是讲华文家庭,补习班也没少上,学的跟现实脱节,只为考试,活吞死背,孩子的厌恶就这样形成的。

      Delete

Post a Comment

有话您说,我听着: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网络课和同学

巴厘岛

原来像桃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