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rch, 2013

珍珠项链和扑街

Image
在衣橱翻到一件蓝花纱裙,很久没穿了,几乎忘了它。好像是十年前买的衣服。 今天我就穿去上班。挽起头发,顺便戴上一串乳白珍珠项链。天气一热,动不动满身汗,贪图方便,越来越糟蹋自己,难得这么优雅。没忘记套上不露指的低跟黑色包鞋,像英国女学生的皮鞋,脚背扣一根索。  取自sodavasco。com 一个早上扑来扑去,办了一轮事之后,抽空买午餐回家给儿子吃。 我带了自己的塑料盒去咖啡店外带杂菜饭。 多么高雅啊,连身纱裙、珍珠项链、仿皮鞋和环保意识。 杂菜饭老板替我用原子袋装好两个饭盒,我对他说免洗匙不用了,付了钱我转身出门。未走到出口,右手边是水果摊。念头一起,既然还没想好今午要吃什么,买点水果当自己的午饭好不好呢?玻璃柜里已没什么选择,人参果、 水瓮之类的。选哪几种才好呢? 脑袋缓慢的转动,犹豫不决,脚下却没停止。机制集中在上半身,下半身丢给惰性主导。 结果,没注意门口不平高,脚下一个空,我双手一张,双膝一折,整个人扑倒在五脚基上,屁股翘老高。 背后此起彼落,连声哎哟 ,杂菜饭老板、印尼女工、水果摊老板、东马茶水工、满满的食客、五脚基上的行人。。。我不等再多点声音入耳,赶忙双手托地爬起身,不敢回头或出一句话,两步当三步溜了。 只擦破两块膝盖皮,不错了啦。这几天暂且不到那间咖啡店吃东西,脸皮稍息一下。

年轻人闯社会

新山新人辈出,有一制作公司推出美食介绍节目《非食不可》,在面子书上流传,粉丝不少。 这间小公司的职员、股东全是独中毕业生,很年轻,采访的很多食阁老板也很年轻。 年轻得让人吃惊。 有一间专卖凉食的糖水店,芋泥、番薯、豆花、凉粉之类的,老板是个24岁的女生,从澳洲念个营养学位回来,二话不说,就大展宏图,在非常热闹的美食街顶下间店面,卖糖水。 可要多大的勇气和魄力啊?月租至少让你眉头不展,店里需要大量人力,老板不下手,她主统筹,请工人处理细处末节。那又是多少的成本啊? 可是糖水店马上将在最热闹的大型商场开第一间分行了。那个胆子哟。 光看影片,顾客不少。店里装潢时尚,怪趣,吸引少男少女,花一顿饭的钱尝一碗芋泥番薯加红豆。这种组合,听起来我也很心动的,超爱甜品。夜市卖的糖水,越吃越觉减料,总有欠缺之感。碍于平民价格,小贩无法吊高来卖,不得不想法子。  从前附近也开过一间糖水店,标榜新鲜、天天出炉,没多久收了,做不下去。店里没什么装横,很古朴,集中在材料,但价格也不低。 仅一二元的糖水,提高到六七元来卖,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主要的是主打什么顾客群,如何去选好‘正确的’因素。有连锁店专卖酸奶的,一杯酸奶打折时卖15元,我的天! 可是,每天都看到中学生手牵手,男女或姐姐妹妹,亲亲热热地逛进去。现在的学生兜里的零用钱实在厚实。 有时候,我们也会厌倦了选杂菜饭作午餐,吃米饭腻了,觉得特别滞,改买几种不同的水果切片当饭吃,加起来,也不少过一顿饭的价钱。那时又心甘情愿。 然而叫我这种年纪的,特别是有手艺懂得自己烧菜的(这排除我),花近十元吃一碗甜品,又没有燕窝雪蛤之类的, 难免要嘀嘀咕咕。 然而小女子天时地利人和,做到了。虽没尝过,还是真心祝福她。 p.s.儿子的中学,高中理科只有三四班,文商却十班,进理科的必须好成绩,进文商的就没什么要求。然而不少毕业生续念商科。无论什么科,那么多毕业生步入社会胆粗粗做起生意,不安于受薪级,也许是因为选择不多,可是敢自己创造出路,也是好事。

都很努力地生活

Image
在优管找到的。看了很感动,可是已经是成年旧事,现在人事已非了吧,不仅是1987,应该是更久之前。 很努力地找生活,也尽力保存传统文化的日子。交集的发生不需太刻意,然而发生总是自然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

Image
老幺跟我争,即使华文老师指派四首唐诗,他只需背三首就可以了。 他解释说,这个是机率。他长话短说,三两下子把机率算给我看:老师会指定一首,同学自己选两首,只要能默写两首就可以交货,大意如此。坦白说,我不太明白他的机率说。瞧他信心十足,就让他去。  背了两个星期,考了两次,现在老师改变方式,同学一定要默写出老师指定的题目,事先不知哪一首,只好全都背了。老师一定是发现了弱点,同学们可不是笨蛋,能偷懒就偷懒。 老幺念:“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我跟他讲,那是写一个女人的心事,作者模拟她心里的怨怼,不知男人喜不喜欢她。明讲的是天气,暗里却指情事。 大喇喇的12岁男孩,似乎不太赏脸。 又“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他受不了地喊,干嘛都是一样的? 因为从前的人面对感情,都很含蓄啊,压抑得很,吞吞吐吐,猜谜游戏。 他还是喜欢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多有气派啊!大开大合,才不扭扭捏捏小家子气。 缘起就是这间“万家酒店”和“十里桃花”,李白被汪伦骗了的故事,逗得老幺乐极了。 十里桃花原来是十里桃花潭,只是条小溪;万家酒店则仅是一家酒店,老板刚巧姓万。李白明白自己上当后,居然觉得汪伦有意思,反而哈哈大笑,心胸宽阔得很。 即使要强说愁,对老幺来说,还早呢。   那时候他多小啊!常常躲在哥哥背影里的跟屁虫,终于自己站到阳光下了。

不求甚解

Image
老大‘念’完了整本《To Kill A Mockingbird》,我给他换成通俗版的《红楼梦》。 是很久之前他爸买的,繁体字,只有373页。即使这样,老大还是要呱呱叫,看不懂繁体字,生字念不出,读得搁搁拌拌,上气不接下气。 第一次听他念《红楼梦》,我心里就窃喜,多美的文字啊!他们校里也当课外读物,读了得考,只是不知是何年级。 初中时考《西游记》和《水浒传》,被迫硬吞,可不见他捧起小说来细读,结果全军覆没。分数考红了不是问题,而是怎么他不肯老实去读那么有趣的故事。 我想,最大的原因是很多生字,词句不够白。还有,老师赶时间,会提供笔记和测验试演,没有读书也可以死背习题答案。 繁体字不是问题, 只要习惯了就可以前进无阻。他小学时期,我也给他念台湾版的繁体字故事书,他从没埋怨过。 只是近来比较少念中文读物,我选的几乎都是英美小说,很久没接触繁体字了。哪知他连校内规定的课外华文读物都不读。 《红楼梦》好 ,在旁听也是享受。这些年来,老大老幺被逼‘念’的书本,基本上他们是不求甚解,很多时候内容一知半解。读完整本书,请他回顾,他总说不出来。 他们的爸爸常常讥讽,白读。然而我没紧张,顺其自然。现在不明白,以后有机会他们可能会慢慢明白的。 他们的爸爸觉得,应该念一句,尝试翻译一句,确实了解整行的意思,才有意义,功利性很强。可我比较宽松。现在囫囵吞枣,不是坏事,太拘泥反而坏事,打击了信心。读课外书不能像读教科书,太严肃太闷了。那么闷的活儿,更难逼他去干。 老大读了那么多年的英文故事书,开始几年没什么建树,上了中学,突然学多了几个词汇,很多时候,比我更认识生字。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谈不上‘苦’读。当然目前跟同侪较劲的话,文雅地讲,他的水准还是有进步的空间。如果用功地边读边查字典,肯定进步更快。然而他懒。 《To Kill A Mockingbird》是很棒的美国小说,中心思想是种族歧视,老大当然体会不出来,我却没能给他讲,因为我也还没读啊! (真是奸~) 《红楼梦》是经典,凡念中文的人都该读。中学时候虽不是规定读物,我听到大名鼎鼎,家里找得到,捧起翻一节就丢了。为什么呢?当时觉得好婆妈啊,一帮女人在勾心斗角,有意思吗? 现在却以淫威逼16岁的儿子读,至少‘念’完它。呵呵。 别认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好东西,我懂了。

原住民=土著?

Image
维基百科这么写: 馬來西亞土著 ( 馬來語 :Bumiputra),在《 馬來西亞憲法 》下指的是 馬來西亞 的 馬來人 ,及 沙巴 和 砂拉越 的原住民族。Bumiputra一詞源自 梵文 ,意指地球之子或是土地之子,這是由於Bumi一詞有“土地”和“地球”之意。在馬來西亞, 中文 使用者一般都使用“土著”一詞來稱呼這些人。由於馬來人佔了土著92%以上的人口,所以,一般人使用土著一詞時,指的就是馬來人。而不屬於Bumiputra的人,就稱為 非土著 。而非土著一詞指的就是 華人 、 印度人 、 歐亞裔 和一些已具有馬來西亞公民權的新 移民 。由於華人和印度人佔了非土著近99%的人口,所以狹義稱呼下,非土著通常指的是華人或印度人。  (注:我有一个葡萄牙后裔的婶婶,她告诉我她的族群是被列为土著的。) 馬來西亞的原住民(Orang Asli),在馬來西亞一般被稱為原住民,他們是否是土著範圍下的人向來是輿論的焦點。(注:也称为orang asal) 定义: 土著的概念是基於馬來西亞的國家憲法(其中憲法第153條對土著的概念有非常的貢獻)。但是,憲法沒有把土著界別清楚。憲法只有界定以下文族的條文: 巫族(160章、第二條) 土人(160章、第二條) 沙勞越原住民(161A章、第六條、a節) 沙巴原住民(161A章、第六條、a節) 因為政府沒有一個統一界定來識別,所以,政府多個部門和機構都有不同(和互相不相容)的界別來釐定土著身份。 馬來西亞高等教育部的定義 根據馬來西亞高等教育部「學生入學管理辦公室」出版的2007至2008年入學指南,土著是以下的人: 馬來半島居民:如果父母其中一位在馬來西亞聯邦憲法160章、第二條的前提下,是一名篤信回教的巫族人、或者是土人(Orang Asli),他的兒子就是土著。 沙巴居民:如果父親在馬來西亞聯邦憲法161A章、第六條、a節的前提下,是一名篤信回教的巫族人、或者是沙巴的原住民,他的兒子就是土著。 沙勞越居民:如果父母兩位在馬來西亞聯邦憲法161A章、第六條、a節的前提下都是沙勞越的原住民,他的兒子就是土著。 民間/傳統定義 在馬來西亞傳統定義下,所有 馬來人 都是土著,一些非馬來人也稱為土著,一些非回教徒也稱土著。除此之外,馬來西亞沙巴和砂拉越兩...

转摘《洗脑是常态》

洗脑、跺脚和网络 最近,关于“洗脑”的指控和批判,可谓“高潮迭起”——无他,诚因“Listen姐”那档事所引起的轩然大波。其实,只要熟悉官方机关(包括教育系统)之行事风格和文化氛围者,恐怕对如此洗脑早已见怪不怪了。 我在念大学时(特别是于那个刚“小开放”的年代),就领教过类似的洗脑,尤其是在迎新周之际,经常被当作无知,甚至无脑的羔羊般给各路领导一言堂地 “晓以大义”。我想可能更多人,其实从中小学开始,就很惯于被洗脑了。如此洗脑有效吗?显然或多或少是有的,不然的话,何以那么多大专生都倾向对政治抱持 闪避、冷漠,甚至虚无或恐惧的心态? 老实说,不得不承认:我当年多少也是个洗脑工程下的牺牲品,不太敏感于社会和政治课题,乃至连作为大专生本身的权益也不甚了解和关心,对校方不爽 时,最多只会在背地里暗骂、嘲讽、取笑,却无“议政”的概念和心理。四年后,参加毕业典礼,记得某位领导在台上致词时,台下披着毕业袍,看似很规矩、端庄 的部分同学开始不时集体跺脚,隆隆声此起彼落。甭说,当时的我的确愕然:没想到这班同学还真的敢“造反”。 当然,都毕业了,有什么不敢的?只是常年的洗脑,乃至恐吓,已令许多人如我那样不知不觉地沦为温驯的“乖”学生,面对单元和单向体制的威严,即使心 存疑问和不满,也习惯匍匐于其跟前。回想起来,还真遗憾当时没参与跺脚——就算跺两下也甘愿,可惜如此“经典”的Moment,已错过了。 今天,如不是网络科技和媒体的发达,大大拓宽了发声管道和议政平台,给当权者造成莫大压力,像Listen姐及其同道、同谋那样的洗脑集团,恐怕还 会继续有恃无恐、冠冕堂皇地横行各大校园。若20年前的大专生难得有用跺脚来抗议洗脑的机会(别指望主流媒体会帮忙挖掘、曝光洗脑事),今天的同学则弹指 间即可通过网络把其证据公诸于世,附加创意的调侃、讽刺、谴责,让一贯傲慢、专横的洗脑者无所遁形,也落得百般狼狈。 不过,诚如某些论者已指出:真正让洗脑者丑态毕露的,是大专生和网友们客观、理性的评析和论述,而非谩骂。惟有在公正、中肯、清明的标准和立场面 前,洗脑者的卑劣才足以彰显。不然的话,又有些刻意淡化、掩护体制暴力者,借题发挥地拿Listen姐来比附、转攻“网络暴民”了。 。。。。。。。。。。。。。。。。。 OK,近日忙念资料做功课,要到月底才结束。部落格闲置太久,生苔藓不...

转摘(中国年轻人和基督信仰)

2013 年 03 月 02 日 中国大学生为何信仰基督 李雪莉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一个冬日的星期天,北京一所知名艺术院校的宿舍楼里,其它的学生正懒散地打着哈欠,杜佳妮和她的室友们却已经早起开始唱赞美诗歌。这三坪大(约 10 平米)的女生房间里,有着宿舍少有的清丽洁净。大学四年,这间寝室里的四位中有三位都成了基督徒。 杜 佳妮打开她的私人衣柜,柜门垂落着一个十字架,柜里摆着十来本公用圣经和印制精美、给初信基督者的学习教材。她说: “ 就是为了能够提供给来这里聚会的同 学,没有圣经的,就让他们拿来看的。 ” 她每周带着同学和室友查经,连手机闹铃都改为经文: “ 懒惰的人啊,如果你再睡觉,就会使你贫穷起来。 ” 女孩们低头、 手把着手祷告。这样的敬拜,专注的追求,骤然与中国轰闹、纠结的时代氛围,阻隔起来。 如果把时间调回四十年前,那时的中国年轻人,人手一本毛语录,心中没有神,也没有毛以外的权威;而四十年后的中国青年,却开始读起各类宗教经典。 即便在拥挤得让人无法坐定神安的北京地铁车厢里,也能看到有人专注读圣经或佛经的画面,突兀而铭刻。 雍和宫里焚香祝祷的,路上配戴泰佛的,还有到北京边郊佛寺礼佛的人也都多了。无神论的国度,正有了极大的信仰需求,其中基督徒的人数与成长最叫世界诧然。   中 国社科院 2010 年宗教蓝皮书的官方统计称,中国基督人口(指基督新教,不包含天主教和东正教)已有 2305 万,但也有民间学者如世界和中国研究所所长李 凡等估计,中国基督徒更高达 7000 万到 1 亿。基督徒集中在东岸沿海与长江流域,与十九世纪殖民通商口岸的历史足迹密切相关。 七、八千万不是小数字,它与中国共产党员等量其观。 如今,不只农民工为治病和平安而信主,都会的知识阶层信基督的比例也在急速扩大。 90 后信基督的年轻人,更呈井喷式增长。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都出现了许多校园团契,像在北京,从北大、清华、人大、矿业大、北京医科大、北京航天大、北京语大、北京师大、北京传媒等,团契遍地开花,一个比一个大。   这 让我想起九零年代的台湾,高中生被迫死背三民主义、大学联考必考孙中山思想,僵化教育陪着我们这一代长大。上了大学后,呼吸了自由市场与民主选举的气息...

再上课

很是皮痒。 停了函授课程一年,今年再拾起书包。这次大胆尝试英语媒介,如果只是读读资料,勤点翻字典还可以勉强。问题是,还有交作业、答考题,伊媚儿到加拿大大学去。 老外大学水准,授课内容当然不是书里找答案。更多的是,激发思考。那样好吗?不然怎么样?你又觉得如何才好? 最厉害的是,同学会评论我的作业。好恐怖。同学们资质非常高,而且是他们的第一语文,而且人家习惯批判思维(教育系统跟我们填鸭式立下高低。) 幸亏只是一个月的课。人文课程有趣,我想看看,能不能从中得到一些关于我国族群关系僵化的解套答案。 可又有点后悔,不如报名本行(生物课)更好呢?至少已经有点基础。有点误上贼船的感觉。 幸亏是短期。咬紧牙根就过去了。加油!第一次,成绩烂没关系,坚持最重要! s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