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狮与巨人


《Lion》里头最精彩的一段对话。妮可对养子说:“不,我们不是不能生,而是选择不要生。”

然后她又说:“我们认为世界上已经有太多人口,而我们可以为不幸的孩子提供一点庇护。”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笑起来。真伟大!

妮可饰演一个小时有个酗酒父亲的澳洲妈妈,跟丈夫跨洲领养两个印裔孤儿,其中一个是男主角戴夫,另一个男孩馒头斯有性格缺陷。根本不是好玩的娃娃,戴夫快乐长大后,成年时候陷入忧郁症,未到塔斯曼尼亚之前的日子鬼魅般纠缠,无法工作,颓废度日。馒头斯呢,自小一激动就自残,长成酒鬼无法自立。

戏看到一半,我以为妮可夫妇会把馒头斯退掉,这个大麻烦,即使我很有爱,可是没有理由折损的我幸福。哪知妮可夫妇咬紧牙龈忍耐下去。

虽然不是亲生,但一样含辛茹苦带大的儿子,却都不是东西!对我们的惯性思维来说,恐怕直接骂自讨苦吃。

但,如果是自己血脉,孩子走岔路,似乎就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戴夫鸿运当头,得到最好的养父母,充沛的物质生活,完整的教育,富裕的社会里高尚的工作,为什么他还是要自讨苦吃---对过去念念不忘?并且毫无廉耻的暗中探查回去的机会?

戴夫说了很有意义的一句话,对全世界的养父母很重要,他说:“对不起,你们不仅领养了我们,也领养了我们的过去。”

那段流离失所,担惊受怕,被虐待不安全的烙印。这些无法消失,总会找机会窜出来闹腾的怨气。

人生是不公平的。幸亏(或不幸?)妮可有颗愿意容纳孩子的怨气的大心脏。由于曾经被虐待过,所以她准备好接纳。即使后果不如人意,过程痛多过乐,她选择承担,一路走到底。这已经趋近圣人的境界。

世上真的就有这种情怀。别因为我们做不到,无法摆脱因自私而来的愧疚,就对别人的无私付出冷讽热嘲。


看《Lion》之前已经看过韩片《巨人》,东方剧作家和导演不拍人性的光洁,而是呈现人性的现实,可是更接近我们,感同身受,我们的心理状况就是这样的,不是吗?

《巨人》描写家境窘逼的少年,由教会领养,养父母会把行为不捡的少年轰出家门,
他为求养父母欢心,胁肩谄笑,忍辱偷生。千方百计,只盼挨到教会提供他念神学院的机会。谁知不争气的父亲,认为他已到赚钱的年龄,要把他领出来,换成小儿子进去收容所。

失职的父亲,无能的母亲,爱带条件的养父母,利益冲突的兄弟,没有关怀的同学,男主用他的方法去适应,直到崩溃的那刻。

其中养父母三番五次有意提醒:“没有血缘的孩子啊,都不知道会不会感恩?”

句句如磐石压在孩子心头。

读《Lion》影评,有影友说影片描写的境界,一般中国人无法理解。老外收养(外国)儿童的心理和中国人的领养是很不同的。目的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同。

中国人养儿防老。老外呢,分享资源?瞧瞧安祖利娜左利和布莱德皮特,典型的养父母情意结。

韩国也是儒学当家。儒家从血缘宗亲为核心,慢慢才辐射出去。把自己的基因流传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世界是排最后的。

Comments

  1. 很认同你说的 - 鬼佬收养儿童的心理和中国人的领养是很不同的。
    鬼佬至少在表面上看来是真心要帮助不幸的儿童,而不是生不出孩子才抱一个来养儿防老。

    ReplyDelete
    Replies
    1. 这种心态,东方人很难理解啊。大约东方人脱离农耕社会没多久,血缘家族宗氏的概念还是根深蒂固。领养儿的真实身份,东方养父母能瞒多久就瞒多久,被逼揭开的那刻,总是非常剧烈的。哈哈,苦情戏都有演啦!

      Delete
  2. 试想看,收养一个孩子,而且还要跨界,收养没有任何同文同种关系的,要跨越心里的关卡非常难,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无比顾虑和挣扎,又要想到养儿防老的目的,根本无从成立,华人还没有那么宏大的世界观,仍在为民族的进步而骄傲阶段,也许会改善的,但须要很长一段时间消化~:)

    ReplyDelete
    Replies
    1. 社会更富裕之后,情况就会改变的吧。白人父母领养有色儿童,除了怜悯苦难地区的生命之外,会不会有一点享受地位差异而形成的优越感呢?世人多是狗眼的啊。无论如何,事事至少有两面,要好的一面,坏的一面很可能随行。只有真正的爱才可以化解旁人的歧视。
      话说,数年前我带着长豆在唐人街逛,我娘的朋友以为长豆是我跟红毛生的儿子,一脸羡慕样。笑死我。

      Delete

Post a Comment

有话您说,我听着: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网络课和同学

巴厘岛

原来像桃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