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小心轻放
新山南方大学办了一个有趣的讲座,题目叫着“全球化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发展的新趋势”,很合我意,所以冒着通勤高峰时间,淫雨霏霏中,在车龙里龟速爬行。途中心里交战,求知欲和后悔的心对弈。 之前完全没有留意主讲人的背景。听完近两小时的发表,心中有块疙瘩。 是的,我应该理解主讲人的背景,既然他的预先立场是如此,发表的是他的研究收获,无可厚非。只是,关于佛教,我们一般的认知是,它是最宽容的。另外,问题出在观众是不是针对性的群体。 像我这样到处出席宗教场合的人,以往的经验,不管是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道教或佛教,或是个别小圈子,总是出现站在讲台的人,以唯我独尊的语气,品论其他信仰,常常有贬低‘他者’的倾向。 关在自家会所里,满足本身信众,类似足球比赛前,教练对球员打气,‘我们是最好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的’。可是,信仰是比赛吗?学富五车的宗教领袖公开演讲,没有超脱这个框,叫人觉得遗憾。 认知宽容的佛教也是一丘之貉吗?究其所以,难道他教的教义无法解决世上的难题,无法提供突破人间困境的答案? 如此说来,对于天生好斗的人类,宗教信仰能解决这个劣根性吗? 当夜的观众不少,挤满不大的会议厅,证明题目吸引年轻学子,大家渴望知道答案。虽然全是华裔学子,背景却不全然统一,并不都是传统华人宗教或儒释道信仰系统。对这样的年轻听众们,发表人的立场或者不须变,但态度可以不同。 在华校体系,为了刺激学生奋发图强,小学/中学时不断被灌输华人文化受威胁论。到了大学,虽然仍然处在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里,但是不是时候启发学子们打开更多的窗口,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很大,我们终究要学会如何与世界打交道。到了这个年纪,一意孤行,酱缸里唯我独尊的话,丧失的是更宽宏的世界观。 学子们应该从前辈的身上学习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从容面对多元的态度吧? 越南高僧Thich Nhat Hanh主张过14个准则,虽然老僧长谈,依旧暮鼓晨钟。 其中第一项:Do not be idolatrous about or bound to any doctrine, theory, even Buddhist ones. All systems of thought are guiding means; they are not absolute truth. (毕竟宗教是人为的产物,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