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神隐少女》


《哈利波特与神隐少女》是本很深沉的书,因为访问的是日本心理医师山中康裕。他是日本京都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也是临床医师和心理专家。他主要实践是荣格心理学。


山中教授解释为什么《哈利波特》和《神隐少女》系列会风靡全世界。

我开始碰宫崎骏的动画片的时候,觉得怪怪的。当然,那时我已经老大不小。我觉得宫崎骏的漫画怎么跟印象中一般的漫画有很大距离,不是关系到美工,而是story line,还有匪夷所思的场景,一些跟我们一般的阅读经验有点不搭。
 
如《神隐少女》中像蜘蛛的老爷爷,是好的角色还是坏人呢?如果是画给儿童看的漫画,这样的形象是否有点恶心呢?我就先入为主,自觉他是坏角色,后来跟着孩子反复看几次,才明白他其实是帮助千寻的好人。

所以就如很多观念僵硬的大人,我一开始对儿童迷恋宫崎骏,很不以为然。我们觉得画中充斥太多巫、魔、鬼、怪、模棱两可的角色,对儿童的道德培养很不好---我这么以为。

就如世间有很大部分的成年人瞧不起《哈利波特》,觉得它没什么文学含量,何况故事鼓吹巫师、巫术、恶魔,都是不正经,虚幻的事,会破坏正信宗教信仰。(儿童应该纯洁天真无邪,不是迷恋黑魔法啊!)
 
如果用心去读《哈利波特》,大人们还会不会鄙视?我可不晓得,我自己是相当被《哈利波特》迷得神魂颠倒。可惜只读书不太入戏,因为远在东南亚,对故事的情景太陌生,书里描绘的街道、历史,连小小的名称都有很大的学问。深入研究,可以挖出克尔特民族(Celt)传说神话或拉丁语的许多故事。

直到拍成电影,才明白原来如此。然而书里的情节太丰富,觉得第三集之后,戏里删得太多,太可惜了。

其实哈里是励志故事,主人翁经过一关又一关的考验,一路成长,牺牲,学习,最后成就了大事业。描绘的是巫术,目的却是鼓励处在弱势的小朋友,勇敢地争取,丑小鸭总会变成天鹅。

千寻恰恰也是如此,本来是一个态度不好的小朋友,经过种种磨练,转为一个能为别人着想,懂得爱,凭己力救出朋友和父母的小孩。肯定比被动等着王子吻醒的睡美人强多了。

山中教授认为如千寻和哈里那样年纪的小孩,女孩十岁,男孩十一岁,所谓前青春期阶段,所能表达、创造、描述的世界非常令人震撼,无法让人在意识的世界完全理解它们。一般上女孩发育比男孩早,所以岁数和成熟度有稍微差距。

前青春期是非常单纯的时期,未发展到性的成熟期,性成熟之后,将发挥生育、养育后代等动物性本能,相对地会影响其他的精神机制。人在成熟之后,会一直围绕在性与精神、善与恶的对立,反而失去了儿童时期饱满的幻想能力。

山中教授认为,在前青春期阶段,儿童可能经历人类生活的最高点或最深层的境界。那些感受性或防护性很强的小孩,可以贴近自己的内心世界,容易和另一端的神话世界接触。这些小孩多是自小没有受到足够的保护,世界残缺不堪,心像充满幽灵、恐怖与黑暗。

童年过得幸福的小孩,身心有完整的保护,所以很难与邪恶或世界另一端接触,只能在潜意识里进行,现实生活中无法意识化所感受的意象。只有在做梦、身历其境,读到相关文字,看到影像时,突然碰到内心最根源的世界,才容易被打动。

那么容易感受自己内在世界的人比较幸福,还是无法意识化的人比较幸福?那些容易感受内在世界的人,可以在内心看到另一番空间的人,有的艺术成就非常高,让人望尘莫及。可是也伴着很高的危险性,因为碰触到人类内心最深层的问题是很危险的事。


山中教授从他的不少个案发现,小孩如果踏入另一个世界,若他们在梦幻世界玩得开心,还是有可能找着出口回到现实。然而很多个案却发现另一个世界是消极、黑暗的,他们就很难找到回头路了。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网络课和同学

原来像桃姐

巴厘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