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pril, 2012

像鬼一样烦躁

Image
天气热了,以为端午节到了,端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吧。不过今年农历有润四月,端午落在阳历七月。漫漫时日,还长着呢。前阵子清明,天天豪雨方止。天公真是爱恨分明,豪放不羁。 家里的人逐一发热生病,感冒的感冒,生口疮的生好几颗,喉咙发炎的发炎。身体燥热,心情郁闷,书还是要念的,快期考了。 小学期考提前两个星期,从五月尾挪到五月头,难道真是要大选了?等了这么久,还是不肯爽快地决定, 婆婆妈妈耗人的耐心。苦口婆心也好、语重心长也好,已不能掩盖理屈词穷之势。 灌了很多冷水,夜里仍睡不好,闷热、干燥,也给近日发生的光怪陆离煮沸了血,数着绵羊跨了栏,掉火坑。可惜没有延续烤全羊的画面。 又不得不看报。这么多睁眼说瞎话的领导。 没有廉耻。齿冷。 谋权求存?更显露心胸狭窄有仇必报。他哪是读多了琼瑶?是学了岳不群! 取自百度百科 水清水浊或无鱼,别人这一套吃腻了。干脆一点,是时候来个身由己,自我负责。趑趄不前,畏首畏尾,连身都赔上。太乱了就该回到基本,back to basic。

雄性的背影

Image
最近看了两套有关联的电影。一是《铁娘子》,一是《 Billy Elliot 》。演的是同一时段在英国发生的故事。 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当政时期,与民间的冲突不断,她由始至终,毫不让步,她的政府不会对示威或罢工妥协。 1984 年英格兰北部煤矿厂工人大罢工,抵制矿产自由市场化,撒切尔夫人强硬不让步,罢工持续了一整年。坚持的工人也一整年没有收入。 没有收入的一整年,对政府来说仅是咎由自取,对工会来说是坚强灵魂的磨炼,对平时就是底下阶层的工人家庭,代表冬天来临时,没有钱添置取暖用的煤球柴薪。 这起漫长的罢工事件以矿工工会让步作结束,之前激情澎拜的工人被逼低头回到地底开工。 《铁娘子》里,撒切尔夫人坐在车子里,经过示威群众,对窗外叫嚣的怒汉无动于衷。非常时期,一个强势政府是拯救整个国家的必需。她说思考比感觉更重要,暂时的骂名算得了什么? 《 Billy Elliot 》里的爸爸,铁打都不喊痛的粗暴男人,忍着羞耻,背叛慷慨陈词的同侪,偷偷回到矿井工作,他需要钱。除了要喂饱家中四口,还有,小儿子有跳舞的天赋。老师强烈推荐儿子去伦敦参加皇家舞蹈学院的面试考试,那个需要 2000 英镑。把尊严丢了去弄钱,是为了圆儿子的梦想,即使已经穷途末路,仍然是他的责任。 要是儿子能考进皇家芭蕾学院,至少就是另一个男孩逃脱煤矿工人村宿命的契机。他和大儿子已深陷乌黑阴暗的煤井里,他没有离开过北英格兰偏远的小镇。会跳舞的儿子怪他眼中只有煤矿,其他什么都不懂。 孩子还有希望,还能跳出这里的冰冷与绝望,他和老大作煤渣也罢,就让 Billy 做他们一家人的灯泡,给他机会发亮,连带照亮其他人! 撒切尔夫人的背影与 Mr Elliot 的背影如此重叠。一个强硬推行自由化改革措施,实现更加灵活高效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与民为敌,是为了拯救英国的经济。一个逐一毁掉或卖掉爱妻的宝贝遗物,为的是给儿子找条出路,离开绝望和平庸。 时空把他们交叠在一起,没有简单的谁对谁错。心酸的故事倒是不匮乏。还有一个又一个的背影,强悍又寂寥。 p.s.两部都是很精彩的电影,故事脉络和细节我没提到,值得亲自细细品尝(。。备好手帕吧)。  

教育平等法圆桌会议(转摘)

2012年04月15日 - 教育平等法全國圓桌會議‧28組織討論教育平等法‧圓桌會議通過29議案 (吉隆坡14日訊)28個組織今日召開教育平等法全國圓桌會議,並在經過接近2個小時的討論後,一致通過29項議決案。 有數項議決案因無法獲得大家認同與支持,主辦單位因此決定暫時擱置,包括有關客工與難民的孩子享有基礎教育,以及國家應協助學生克服非母語作為教學媒介語的教學。 以下為已通過的29項議決案: 語言平等 1.目前至少在學前教育、小學與中學階段,包括技術與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等,應由馬來文、華文、淡米爾文等多元語言教育源流組成,以尊重家長(在小學階段)及學生(在中學及以上階段)的選擇,體現我國多元民族的社會特徵; 2.在條件許可時,多源流的國家教育體系應儘量擴大至大專院校及其他適當的高等教育領域; 3.國家有義務為少數族群提供母語班; 4.國家教育體系內的各源流學校都應具有平等的地位,不應有國民學校與國民型學校,或者全津與半津的分別,在增建新學校、擴建、設備、收生、教職員和撥款等方面,都應該獲得同等待遇; 5.各源流學校的增加及校地的分配,都應按需求公平分配; 宗教與族群文化 6.所有學校禁止歧視任何族群的文化、宗教與飲食習慣; 7.國民學校不能妨礙學生的宗教文化交流活動或禁止學生設立宗教學會。 社會經濟地位(階段)平等 8.基於教育是確保社會流動和讓孩子平等參與民主社會的重要資源,國家必須為來自社會經濟背景弱勢的孩子提供特別援助,比如說自動豁免各雜費,提供獎貸學金等; 9.國家 為社會經濟地位弱勢的孩子提供額外的教育資源,不應被視為不公平對待其他學生 ,而是為確保各階級背景的學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 一个偏僻渔村的渔夫之子,享有助学金,我们首先该理解的是他的家庭状况,而不是因为他的肤色。应得的还是应得。和一个单亲家庭的云吞面小贩之子,享有助学金的资格是一样的。 ) 10.各級別的教育,特別是 大專教育,必須實行扶弱措施協助社會經濟地位弱勢的學生。( 但不是一刀切以血缘或继承身份为准。 ) 城鄉平等 11.國家必須對鄉區學生投入更多發展資源,許多偏遠或內陸地區的學校無法享有水、電、陸路交通和通訊的基本設施,嚴重影響鄉區學校的教育素質與可獲得教育的機率。 原住民的傳統習俗權利 12.國家必須在內陸地區,特別是原住民聚居的地點設立學校,提

他说很怕

Image
我们家亲戚真是多,套施乐遥的话,而且有趣。 有一个堂弟,在一间中介公司上班,每天就是做联络及安排这里的中五毕业生,到乌克兰念医学院的工作。他说基本上不管成绩考得如何,都可以安排到一个学位,并且毕业当一名医生。 语末,他说:“有时想起来很怕,到底这些毕业回来的医生可不可以的?他们需要医治的是人命哪!” 他这话,在 实习医生 自杀之前已经说过了。 从前堂弟的爸爸患上血癌,从吉隆坡治到新加坡,所花的医药费有多少呢?卖了店屋、房子之后,他姐仍必须用信用卡预付,他爸去世后几年,高利息的欠款每个月准时来敲他家的门。 他爸爸是个好人,自己的病连累全家,很过不去。不过他在吉隆坡或新加坡碰见的医生还不错。如果,他们遇见一个技术知识不足的医生,整个过程会怎么折腾呢? 所以他虽然有职在身,心中依然忐忑。 我先生说,我们也不能一概认为成绩不标青就无法胜任做医生。有的学生成绩很好,但也不合适当医生。 说的也没错。不过,我心想乌克兰医学院对来者不拒,莫非信心爆棚,认为不管基础如何,短短的五六年,就能够把他们培养成材? 想象一下我家老大一肚稀巴烂的马来文,却被大学入取修读马来文系。基础只有那么多,学习过程会不会鸭子听雷?怎么毕业领证书? 然而,听过一名资深儿科医生说,他有能力把一个中五毕业的学生训练成一名医生,不需要进医学院。他说的是师徒制,跟在他身边一步一步地学。(每天也负责打包师傅的餐饮,晚上睡在凳子上?哈哈。) 1999年巫统党选,当时的教育部长得到最高票选,成为巫统Vice-President,后来就平步青云了。根据《An Education System Worthy of Malaysia》的作者M. Bakri Musa 怀疑,与之前短短两年里,当时的教育部长迅速批准了几百间的私立学院有关。他说那时的竞选,"he ran a very slick and, I might add, a well-financed campaign。" 那么多的私立学院,我们的高教部能有效地检视吗?是的,有的医学院根本没有实验室,有的学院生还没修完课程,学院就倒闭了。 那么突然批准好多外国的医学院,纳入LAN(Lembaga Akreditasi Malaysia)名单内,跟上一段的描述有没有关系?天知道! 如果乌克兰医学院那么有把握,为什么不让外国留学生到他们的教学医院当实习医

考进哈佛秘诀

Image
林书豪特录一段很好玩的短片,教你如何进入哈佛大学。如果你没有他高、篮球打得烂、不会弹钢琴也不会拉小提琴,怎么办? 前些日子有声音提醒,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学生考进哈佛了。继而许多人开始烦躁,我国的教育水平真的江河日下,培养不出人才,连越南每年都有学生成功申请入哈佛,我们为什么没有?我们的高材生到底输在哪里? 刚好在读李欧梵写的《我的哈佛岁月》。李欧梵在哈佛教了十年书,他班上正好有畅销书《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女主角。刘亦婷的妈妈把丰功伟绩写进这本畅销书里,在大中华区域狂卖,还乘胜追击,再出续集。 如果没有机会读刘亦婷的成功之道,可以参考一下李教授在职多年的观察结果。特地抄下与众有心人士与天才分享: 1.平常死读书的学生,不一定进得了哈佛。学业或入学试的分数再高,都不能算数,因为可能别人比你更高,申请哈佛的都是天下佼佼者。当然,分数也不可太低。 2.我(李欧梵)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学生的‘个性’,是从申请人的兴趣、所参加的活动和课业以外的特殊才华显示出来的。如果你是马友友第二(他以前也是哈佛本科生),哈佛必会虚位以待。 3.因此,申请书的那页‘个人报告’(personal statement)至关紧要,因为在这篇短文中申请者已经竭尽所能把自己的‘优点’写了出来,也可以看出其个性和才华。然而写这篇报告时就必须有文采,不能人云亦云,或把自己吹成天仙下凡。所谓‘个人报告’,顾名思义就是指申请者的‘人性’的一面,以自己的某些独特经验做例子更好。 4.三封推荐信也很重要(申请研究院则绝对重要),但信的写法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是八股官样文章,而务必把申请人的个性和异禀写出来。因此,请什么人写这三封推荐信也至关紧要。 5.以上所有申请表格及推荐信,绝对需要是‘真迹’,不可作假或抄袭,因为‘入学委员会’的委员绝顶聪明而且经验老到。 6.不论你是美国以外任何国家的公民,语言能力绝对重要,英文能力当然更是如此,而英文的功力最好表现在‘个人报告’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可造假。其他语言能力则多多益善,中文能力也好,至少有双语或三语的背景,这更能符合哈佛的国际视野。 7.如能有在世界各地居住或旅行的经验,则可视为优势,因为哈佛注重学生个人经验的文化多元性。将来哈佛招收的国际学生也会越来越多。 8.名校---如香港或台北的国际学校---出生并不重要,因为哈佛希望学生的出处更多元、更民主,不分贵贱贫富(名

进华小的马来小朋友

Image
取自 chinanews “我认识一个马来妇女,把女儿送进华小,刚上一年级。”老公说。“我问她,女儿可以明白课文吗?她说,过了一阵子就适应了。” “那孩子的功课谁教呢?”我问。经验告诉我,念华校,功课多,放了学,总要有某个人协助孩子完成。 “家里没人懂华文,只好把孩子送去给补习老师教。” 其实更多的华裔家庭也如此啊,即使家里大人会华文,七早八早,已经让孩子赶补习、进托管班。我有个朋友,英校生,因为家里大人不会华文,教不来功课,把孩子从华小转去走国民体制的私校。 “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勇气。想象七岁小孩一下子投入全然陌生的环境,那种文化震撼啊。”我老公说。 “而且,你想像他们这家人,面对族人时的压力。其他人会怎么说他们哪,背叛族群!” 在《 Hello, Mr Siaw 》锋芒毕露的 Bakri ,小学念华校,还考进了宽柔独中。后来他转去 MARA 寄宿高中时,招马来同学排挤。这些同学可没想到后来 Bakri 会在演艺圈左右逢源,人气冲天,我家儿子是他的粉丝。 没错现在有越多非华裔小朋友报读华小,但数目还没超过一成,在很多城市大型小学,还属于极少数。我很希望老幺的班上会出现友族同学,可惜没有。去他的学校时,只是偶尔见到数位而已,马来老师或印裔老师更是极少见。 为什么马来父母要把孩子送进华校学习?就是因为了解华校不同与国民学校的长处。除了学习三语的机会,他们看到华校生勤奋、寡言、积极、尊师重道、数理成绩标清,以上已经成为华校的传统。约定俗成,大部分的马来青年,只能战胜文科,大学里念社会科学系的马来人,总比念理科的多。在一日千里的科技世界,马来青年的技能有待提升。 马来家长也希望他们的下一代跟华人学习,不要只是擅长文科,而是能像华人一样,在数理方面并驾齐驱,也能晋升到科技的领域,也能追求先进的生活,也能学习有效地经商。 为了改善孩子的前途,有多少巫裔父母要忍受同族的指点。很大部分短视的马来人,害怕接受了不同文化的交集,会令他们失去传统的文化标志。他们害怕孩子会对信仰失去信心、会看不起母语、会歧视落伍的乡下、会对长老目无尊长、会失去马来人的特征。 既然如此,我们的华文学校,可以做什么来鼓励更多的马来父母,安心地把孩子送进华校?可以安排宗教班吗?从学生本位设想,安

传统语言庸俗化之前(转摘)

Image
网络照片(李光耀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政策) 转摘:《李光耀和新加坡的“语言工程”》 李光耀治理或督导下的新加坡之文化政策,还真的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有趣”个案,包括其最近勾起坊间不少感触和争议的“语言工程”。虽说 如此格局和幅度的文化—政治“大改造”,其实也并非独家首创(可遥想到秦始皇的“书同文”和北魏孝文帝的“汉化”),然还是不无可供人们酝酿更多思绪、挖 掘更多意涵的特点。 比方说,泰国和印尼早期针对华裔等少数群体的语言工程,乃土著以本族“国语”进行的文化同化及政治统合;以色列打造希伯来语为“国语”,则为寻求 “原国族”身份的重构和巩固。前者类似主流族群对少数群体的文化“征服”,后者则为同族者(且不考虑犹太人于血统和文化上的多元)对民族“本根”和“本 质”的“复活”。而新加坡的情况却是:同族者从功利或安全考量出发,对传统语言进行了“非主流化”,乃至“去势化”和“庸俗化”。 “传统语言”指涉的是与某个群体多世代以来借以载录、储存、创造、更新、表达和沟通本身特殊文化的语言,可包括正式的书面语和多种方言,两者其实皆 可称作“文化母语”(有别于比较个人、私领域的“家庭母语”)。对于华人而言,华语和方言可谓其传统语言(相干程度及比重则可因人而异),毕竟文化上绝大 部份可构成“华人性”(或说“中华性”)的因素,都是以这两门语言系统为载体,乃至根源的(即所谓“汉字乃汉人之根本”)。 一般上,人们对自身的传统语言会有种休戚与共的情感,乃至信念,所以方会极力维护、发扬之,遇到打压更是奋力抵抗——甚至诚因有打压或威胁,才激化 了更大的坚持和发展热情。惟个人而言,尤其于民族意识尚比较模糊的情状下,对传统语言的认同心理则未必足够浓厚,因而一群体之中,绝不会人人都那么热衷于 传统语言的;特别是当传统语言逐渐丧失其政治、经济、文化等优势之下,对它的疏离乃至舍弃,便常会发生(如清朝满族的母语)。 是以,传统语言能否持续存在,非常有赖于其认同者于各方面的努力,包括文化上的不断适应、创造、演进。如说19世纪以前,德语的处境可说不太妙,因 邻近的法国不管于哪个方面都太强大了,以至法语几乎垄断了欧洲文化领空,上流社会(远至俄罗斯贵族)纷纷以说法语为时髦。不过19世纪兴起的浪漫主义和民 族主义却大大激励了德意志语群的民族意识,不仅政治上趋向统一,文化上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最终奠定了

身在福中

Image
谢谢你!MAILENG, 我今早起身就打开EMAIL,看看你有没有SEND EMAIL给我,终于,让我找到了!我好开心!我现在这个时候,真的是有点孤独。但是从现在开始,我承诺自己,要慢慢适应这种生活,一切都会没事的~ 其实你知道吗?我前天下午做了一件很傻的事,还爹地妈咪担心。我从日本用手机(AFS给的)打长途电话回去给妈咪,哭着说我很闷,真的很闷。那时候妈咪安 慰了我几句,毕竟电话费很贵的啊。 那天晚上,我又跟妈咪爹地SKYPE了,他们真的说了很多,我当时才领悟到,为什么自己不能想通呢?我真的被他们点醒 了。 之前啊,爹地妈咪问过我,:"你到了日本OKAY的吗?"我竟然还拍着胸口大大声的说:"我到那里(日本)一定会适应的,很OKAY的!"。现在想起 来很丢脸。 还有,maileng,你刚才说要我厚着脸皮,我又被点醒了。这很对,这里又没有人认识我,我还怕什么?!真的,谢谢你们。我现在真的想通了一 点。 我很需要你们的EMAIL,虽然我可能没法每天开,但是我会尽量开的,我自己认为自己需要很多的鼓励(我承认 我之前很懒惰开EMAIL,不好意思)~ 你们说的话,我会放在心里。 妈咪还说了一句话,只要过了这十一个月,以后不管你在哪里,都是小问题了啦~ 我觉得对!我只要经过了这十一个月,以后就没什么难题能难倒我了。我要成为独立的孩子。我自己既然选择了的,就要自己完成它。要加油! 虽 然我的成绩不好,但是现在我有一个补救的机会。爹地妈咪知道了我的成绩之后,他们没骂我,我很意外。他们还SKYPE我,说我的成绩并不是太差,申请学院 一定没问题。还说,叫我在这里好好学习,学了日语回去,考试拿文凭。 我真的很意外!我本来还以为会被骂的。没有被骂的滋味,虽然很开心,但是也要想想自己 是多么幸运,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不介意我的成绩那么烂,还鼓励我好好学习,说真的我有点过意不去。我现在才了解他们对我多好。我是时候做些事情补救补救 了。加油! 谢谢你,MAILENG,我很开心可以跟你说这些~期待你的下一封EMAIL。 。。。。。。。。。。。 加油!加油! 目标 像小车子般勇往前进,加油!

在纽约的表弟

Image
今年初,听说远在纽约的表弟难得回家。倒也没机会见面的,他只回去吉隆坡见阿姨。 几年前在阿姨厨房的冰厨门上见到表弟的近照,哎哟,真是型男。跟小时的样子,差个天跟地。 那时他像泡水白面包,我们每个农历新年都要见面。偶尔到吉隆坡阿姨家玩,他会陪我们去逛,英雄纪念碑之类的。他不会华语,也不会海南话,大家只有鸡同鸭讲,有时英语,有时粤语。才小学程度,我们的英语单字还没识几个呢。奇怪,表弟也没学上半个华文字。后来他到新加坡念中学。 印象中,表弟很活泼,跟木讷的小镇孩子差远了,可是他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没有点架子。 我们在烂石头海滩,农历新年,大家盛装留影。泡水白面包和黝黑的小鱼干们。 表弟念完中学,为了大学选科,跟阿姨吵架。阿姨是传统的华裔妈妈,自己没有学历,看人脸色赚辛苦钱,希望孩子替她扬眉吐气。她苦劝儿子,念法律吧,做律师收入高,有地位有身份,跟亲友提起又简单也威风啊。 后来表弟飞去美国留学,私自换了系,毕业后在纽约闯荡。他要当journalist。(我连journalist是啥也搞不清楚,只觉得表弟有种。)然后不知怎么弄到绿卡,把他乡当故乡。 现在算是 扬名立万 了吧。或许更早之前已经是了,能在纽约时尚界立足,没几把钢毛刷子行么? 幸亏他没有去念法律。Creative这字真是铿锵有声啊。 平心而论,能够的话,我尽量不要见他的。怕啊。做stylist的,哎哟,那双眼睛啊,忍受得了咱们在Giant大卖场搜来的衣服么?

金石为开

Image
薇, 我大可等一个月后,或两个月之后才来理你,那时你一定已经适应,融入寄宿家庭。只是你现在一定很孤独,语言不通,手足无措,像被逼上梁山,连吸入的空气都不对劲。 试图从细微之处,磋磨如何破冰吧。既然那个是单亲家庭,妈妈又是忙碌的护士,一定期望家里有人帮忙处理家务。你可以找机会稍微协助,如收拾好房间、客厅、吸尘、折衣服,多开口问问,慢慢妈妈会习惯的。没准她也在观察你呢。 对你有信心啦,记得,别怕丑,厚着脸皮就行了。感觉寂寞就写日记贴面子书啰,哈哈。忘了大学那一年的假期,我到姨丈的姑姑家寄住,白天在她的幼稚园帮忙带小朋友。周末实在无聊,我用菜瓜布细细地擦她家厕所的瓷砖。专心地做,感觉时间过得扎实。 去年我沿着岷江上九寨沟时,暂停岷江源头,天气寒冷,河水结冰了。一辆货车停在路边,跳下五六个小朋友,拖着垫子钻进篱笆内,兴高采烈的滑起冰来。小男孩见我提起相机拍,大喊“ See me, see me !”,做一个英勇的表演。我对着他笑笑,后来连“ I love you ”也飘过来了。 多么热情又勇敢的中国小孩啊,即使只学了有限的英语,倒也不阻碍他们尝试跟外国人打交道。有时会得少反而更有勇气。 跟你一样刚考完 SPM 的外甥来我家暂住几天,辅导他弟弟的考试。他的成绩不错, 3A+ , 3A , 3A- ,等着念中六。还记得他家里同时发生很大的事情吧,内忧外患,能专心备考,实在不易。 他校里的状元,比同侪多考两科,除了英语 A- ,其他都 A+ ,共 11A 。状元自修会计,从零开始,只花了两个月,也可以考到 A+ ,真了不起。 状元特地旷考学校的会计预考,原因是还没读完,他不屑拿一张没有代表他全力的成绩。真是自负啊。 外甥还说,这状元对成绩不满意,认为考官批改他的英语考卷时出错了,他不可能只考得 A- 。所以他付费上诉,要求考试局重改。真是超自信的。如果重批改善了分数,取得 A+ ,他就如愿以偿,从六年级开始,一路都是完美的考绩。真是好胜的性格。 也有哭着想重考的女同学,不是考肥了,而是 A 不够多。这些人是怎么地?把 SPM 成绩里的 A 当做勋章吗?或是皮肤? 阿姨看来,失败是维他命,会辅助人的成长。完美的结果,反而不一定是最好的。失败才会让我们静下来省思弱点。对能力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