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摘《大西方主义?》

霎时回想,不知不觉也写了一段时间的专栏了,确要感谢报章所提供的宝贵平台。不敢自我评价,但我确了解自己一直在有意的介绍和“推销”某些西方理念,比如个体主义,以及一些现代和后现代观念。

坦白说,30岁后才比较认真的阅读西方哲学和小说,唯有幸曾于一所全用英语的私立学院教授《西方文明》、《美国历史》、《人类学导论》等课,所以虽不曾留学西方国家,但多少也对西方语境有点浸淫。无论如何,还是得承认我对西方的认知基本上还仅是“书面”的。

当然,诚如没到过中国的汉学家也可以研究、欣赏中国文化那样,我虽没在西方生活过,却从书本上不断寻找和摸索西方,尤其是对其思想及宗教文化深感兴 趣,以至也开始有些认同了。始终羡慕那些有机会留学西方者,唯我若真的在西方成长、生活过,或就不会那么热衷——不过,想来那也因为西方已成为自己“内 在”的一部分,毋须渴求。

也许有些人会好奇我本科念中文,又到中国留学、上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课,怎会那么热衷西方文化呢?实际上,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个人偏好,但另一方面则 纯然因为:当前学术界根本“逃不开”西方话语的影响——或许除了非常传统的国学专科——任何人文学科,修得越高,就越得参照西方思想和理论,毕竟那是主 流。

其实整个现代性,以及逐渐彰显的后现代性,基本上都是西方在主导。而所谓的“多元现代性”,充其量更是指西方现代性在各个本土社会的“山寨版”,或 者是某种理想中的方案而已。若我们对如此现实有所觉醒的话,那认识西方,恐怕不光是选修,而是必修课。这点对于人文科的学者或教师特别重要:如果刻意回 避、漠视、贬低西方传统,会是对下一代人的辜负。

当然,认识西方不一定就等于要膜拜西方,诚如对待传统文化一样,凡认知都该有反思的空间及过程,而最怕的是对西方或传统毫无理性的“全盘接受”或 “打倒”心态。纵使反思需时一百年,都比理念及口号先于理性的“打倒”好许多倍。政治或可容许革命,但“文化革命”,往往就是“成事不足,乱事有余”。

值得一提的是:至目前为止,还没人给我戴上“大西方主义者”的高帽。显然,文化上支持“普世”的西方还不算一种“原罪”——可不像那些动辄得咎的“大中国主义者”。

载于2010年7月13日

。。。。。。。。。。。。。。。。。。。。。。。。。。。。。。。。

从我弟弟那儿偷来的文章。

尊崇传统或‘媚洋’,盲目是最大的盲点。

虽没踏出国门,国际已经踏入我们的客厅,参入我们生活的每一空隙。电视机里在告诉我们别人怎么生活和他们的想法,而我们这里的故事也在互联网上传播到世界各地。

传统也有很多不好的方面,如重男轻女,如把妇女束缚在盘碗扫帚尿片中。儒家的中心思想根本是为了巩固掌权者的政治势力。

到底也没有简单地一分为二的切割,所以盲目地‘膜拜’(如我弟弟所说的),我们也就将像土拨鼠一样,趴着转轮一直转,以为迈前,其实固步自封。

取自淘宝网

Comments

  1. 人本来是自由的个体,盲目遵从,就变成一种包袱,作茧自缚,眼中自有自己,容不下他人。

    ReplyDelete
  2. 普普,
    说得正!眼光狭隘,真容不下他人。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有话您说,我听着: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网络课和同学

巴厘岛

原来像桃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