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摘《宽容 仁爱 平等---赛珍珠的宗教理念》

读普普杂碎《自由,也是一种信仰》有感而发。普普从他父亲的丧礼写起,因为家人有基督教徒也有佛教徒,使普普对信仰生起迷惑后自我解剖。这是很好的,我们不时会撞进一些需要理清的观念迷障,能够对自己提问,即使没有绝对的答案,但还是很好的。

==========================

宽容 仁爱 平等──赛珍珠的宗教理念

张春雷(作者单位为江苏省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传教士出身的美国作家赛珍珠(1892~1973)是一个有着复杂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人:她生于美国,却在中同生活了近40年;她是1938年诺贝尔 文学奖的获得者,但在美国文学史上却始终是个边缘人物;她身为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传教士的女儿,本人也在教会中担任过教职,却倡导宗教宽容…… 她一生都生活在各种矛盾、各种争议的漩涡中,她那些复杂甚至看来相互矛盾的思想使她得不到各方人士的理解、成为精神领域中的漂泊者。不过,在当今这个强调 宗教对话、文化沟通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里,她所强调的多元文化彼此共存共处、不同宗教相互宽容沟通的主张,现在看来都是相当具有前瞻性的。重新审视她 的思想轨迹,对今天的宗教与文化研究依然极具现实意义。

中西交融的文化背景

   赛珍珠宗教思想的形成与其父母的经历密不可分。赛氏父母是美国南长老会海外传教士,1880年来华传教。其父是恪尽职守的传教士,他为自己取中文名为赛 兆祥,坚信基督教为惟一宗教,惟有信奉基督教才能得救。他是一个对传教事业有着异常热情和执著追求的工作狂,一生都在不倦地用晦涩费解的语言宣讲《圣经》 教条,劝说中国民众皈依基督,尽管收效甚微却从未动摇退却。世间惟一让他感兴趣的就是他的传教事业,为了出版自己翻译的中译本《新约》,他甚至想过不让女 儿接受高等教育以节省花费。对传教的热情使他忽略了对家庭的责任,初到中国时,为了工作全家多次迁居,辗转于江浙一带,居无定所。因得不到及时和有效地医 治,他的7个孩子有4个死于瘟疫或疾病。对教民满腔热情的他在家中却严肃冷峻,寡言少语,家庭气氛沉闷。这些生活经历对赛珍珠影响很大,她因而对父亲心怀 不满,随着阅历的增加,进而对父亲终身为之奋斗不懈的传教工作深表怀疑。

   赛珍珠从小就在双语环境中长大,4岁时她就能够用中英两种语言唱颂《基督爱我》。童年时代的她一直处于两个世界中,即“父母的小而干净的长老会式的美国 世界和不那么整洁却充满欢爱的中国大世界。”这种环境让赛珍珠有机会比较深入地接触到中国的普通大众和中国文化,能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进行理性、客 观的分析比较,而不像一般传教士那样出于傲慢而对中国文化不屑一顾,仅凭浮表的印象和偏见行事。赛珍珠对这些传教土没什么好感,她用“思想狭隘、傲慢无 礼、对人冷漠、缺乏同情心、愚昧无知、歧视外族”等词汇来描述他们。

  双重文化背景对赛珍珠文化立场和宗教立场产生了巨大影响。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她不再接受基督教为惟一宗教的观念,而主张不同民族、不同国别的宗教相容共存、彼此平等。由于她更重视宗教对社会和人民的直接影响,这使她的宗教观念带有明显的多元化和世俗化倾向。

倡导宗教宽容

   形成赛珍珠多元化宗教观念的因素首先来源于她成长经历中的第一块精神园地──父母所属的美国长老会世界。这个世界既让她从小就生活在基督教浓郁的氛围之 中,使基督教在她的生活和写作中打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但同时,新教内部宗派林立,门户之见很深,部分传教士对受教国国民的轻蔑态度使她对基督教的惟一性 和海外传教活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他们(传教士)把自己同中国社会隔离开来,既不了解中国文化,也不了解中国的风俗习惯,甚至不会中国话。”在这种无 知的傲慢造成的错觉中,他们把自己看作是救世主的使者。他们的狭隘与无知不仅让赛珍珠反感,甚至为他们的行为感到羞愧。

   形成赛珍珠多元宗教观的另一个因素则来自于“中国大世界”。从这个世界中,赛珍珠很早就了解到中国人有自己的信仰,他们有出自本土的儒家思想和道教,有 引自印度并早已和本民族文化相融的佛教。她看到过很多很好的佛教徒、道教徒、伊斯兰教徒,他们没有皈依基督教,却已经是好人。“作为一个基督徒的孩子,我 猜想孔夫子和我们听说的天堂里的上帝一样,是圣父。供满神像的庙宇我见得多了,当中我尤爱大慈大悲的观音,她容颜端秀,风度优雅,面目慈祥,内心善良,对 所有女性都充满仁爱…”赛珍珠的这种立场当然与她的美国南长老会域外传道委员会委派教师的身份不相符合。1932年11月,她又在一次演讲中立场鲜明地提 出“海外传教活动没有必要”的观点,引起轩然大波。1933年春,她辞去了传教士职务。

   多元宗教观在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自传《我的几个世界》中,赛珍珠谈到当听众对赛兆祥的布道感到不耐烦,纷纷离席而去时,一位好心的老 太太出于对这个苦口婆心的传教士的同情,劝大伙儿别惹这位好心的洋人生气,说他来中国传道,是为了将来能到天堂里享福,大家要帮帮他。这种反客为主的心 理,反映了传道工作目的和效果的悖谬。在《分家》中她通过美国姑娘玛丽的嘴批评父母试图把自己对基督的信仰强加于人的做法.鼓励中国留学生王源寻找适合自 己的、真正信奉的信仰。在《群芳亭》中,她借安德鲁修士的口否定了夏小姐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宗教的思想,代之以“天下一家”的宗教观。安德鲁“不排斥和 尚”,“不在任何地方禁止给人带来安慰的任何人”,他“没有一成不变的祷告方式”,他宣称,上帝“在我们的四周,他在空气里和水里,在生与死里,在人类之 中。”这位被尼克松总统誉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一座人桥”的女性,其实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强烈感到自已是“异乡人”:在中国,她是个外国传教士、一个 洋人。在美国人眼里,她是一个不了解美国文化的美国人。无论在哪里她都受到排斥,无法找到认同感,尝尽了孤独的滋味。她更渴望人们抛弃狭隘自私的偏见,倡 导宗教宽容。

主张宗教仁爱

   赛珍珠宗教观的另一个特色是她的宗教信仰具有明显的世俗化顺向。她在1933年发表的《复活节,1933》一文中表述了这种世俗化的宗教思想:否认具体 教条的必要性,认为基督教真理是“由凡人的最高理想提炼而来的”《纽约时报》发表评论指出她在信奉“没有教条的宗教”,这个评价可谓一针见血。事实上,她 彻底摒弃了基督教的一神论和救世观念,却以父亲那种传教土的热情宣传并实践基督教的仁爱精神,成为一个尘世的传教者。父亲反对把圣职和教育、保健等社会工 作联系在起的“社会福音论”,而赛珍珠在作品里,却恰恰体现出要以救拔困苦、乐善好施等实际行为建立一个充满温情、博爱的人间天堂。事实上,她信奉的惟一 宗教就是爱的宗教。

   赛珍珠早就认识到,接受父亲劝说入教的中国教徒大多是“衣食基督徒”。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随着受洗而来的医疗保健、食物和工作,而不是灵魂的归宿,因为他 们缺乏的正是前者;至于后者,他们自有本民族的人生哲学,即儒家重视现世人生的思想。赛珍珠认同这种态度:“我在基督教世界里长大,所学到的生活准则是博 爱;我也在另一个更为慈爱的世界里长大,所接受的是中国人的观念:生命是神圣的。”爱的宗教的核心就是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现世关怀。

   在现实生活中,赛珍珠十分入世:她十分看重家庭幸福,因为亲生女儿天生弱智,于是她以收养7个孩子来满足母爱情感上的欠缺。她一直以传教式的热情来兴办 各种社会慈善事业。从1932年开始,她就开始了反对种族歧视、支持黑人民权运动的社会活动。虽然她从不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却是公认的男女平权运动的 主要代言人。饱经风霜的中国老百姓始终是她关注的焦点,同时,她还谴责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声援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她支持中国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的工 作,以访谈录《告语人民》宣传他的伟大事业,产生了极大影响。1949年,她还建立起一个为孤儿寻找领养家庭和父母的机构──“欢迎之家”,主要收留亚美 混血儿和少数民族孩子,为许多孩子找到了家庭的温暖。她那爱的宗教更多是物质形态的、现世的,而非纯精神的、来世的。

  宗教信仰的世俗化倾向同样在她的创作中得到体现。1931《大地》出版,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此后很长时间都是美国人了解中国的主要依据,但却因没有宣传基督教思想而遭到一些传教士的非难,对 此赛珍珠毫不在意,不为所动。1934年,她在耶鲁大学发表题为《忠告尚未出世的小说家》的演讲中这样说到:“你们出生时不应为宗教的巨人阴影所苦,为原 罪是重负所压,为赎罪的宿命观所累。到吉普赛人、小偷或是劳作的人群中去降世吧,他们生活在阳光下,从不去想灵魂的归宿。”鲜明地表达了她不愿把文学当作 宗教教义的的传声筒,而要让它成为劳苦大众诉说心声的工具。《分家》中的王源拒绝接受基督教,但却执著于将学到的西方农业科技知识带回国来帮助农民改造生 产。《同胞》中的詹姆斯把自己的医学知识用于为祖国同胞解除病苦、改变他们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在《群芳亭》中,她借被罗马教会斥为“异端”的修道士安德 鲁的口直接道出这种世俗化的宗教观:“(我的传教之法)在面包和水里,在睡觉和走路之中,在打扫我的屋子和花园之中,在喂养我拾到家里的弃婴之中……在陪 坐病人和帮助弥留的人之中。”他没有固定的传教之法和祷告之法,他的上帝也不是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的,而在“我们的四周,在空气和水里,在生和死里,在人 类之中”。

  赛珍珠的宗教观念并没有深刻的理论支持。她的宗教宽容和人间宗教的思想的提出,主要出自于她涤除了狭隘的文化偏见后的平等态度和宽广胸怀,这是一种值得效仿的理性态度。正是这种理性态度使她在半个多世纪前提出的思想.能与我们今天的许多主张不谋而合。

==============================================

我想我们这一代,很多时候会碰见像普普同样的情况,即使不是自家亲属,出席国人不同信仰的丧礼之际,我们的心有多宽广,逝者的灵就有多安宁了。





Comments

  1. 我家也是基督教和道教的融化炉,互相尊重,没有问题出现。以前我父亲很反对孩子信基督教,可是后来却看开了。因为孩子并未学坏!老一趟的人都很反对,朋友的爸爸还威胁要打断腿。

    ReplyDelete
  2. 应该站在他人信仰的立场去设想,就不会有冲突。。。我们的心有多宽广,逝者的灵魂就有多安宁!

    ReplyDelete
  3. 是呀,我一直想,至少做到避免肤浅地批判他人信仰,路就越走越宽了。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有话您说,我听着: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网络课和同学

原来像桃姐

巴厘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