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岁的选择

取自金石堂

最近读完了一本书《让天赋自由》,封面夹一张作者肯。罗宾森爵士的演讲硬碟。他很幽默,虽然小儿麻痹症造成他跛脚,但他老拿自己开玩笑,说是芭蕾舞团的顾问、足球协会理事长之类的(没准他根本没开玩笑!)。

罗宾森爵士指出现代教育机构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出学术博士,就是那种留在教育机构研究更深奥学问的教授。然而社会需要各色各样的人才,我们需要熟练的电工、懂得演戏的人、很会煮菜的人、会做生意的人、会修汽车的人、会裁剪衣服的人,不胜枚举。(可能教授是排在我们需求单的尾端,哈哈。)

罗宾森爵士本身就曾在大学教授,他也在是嘲讽自己。

大众一股脑儿视考入大学为人生目标,高等教育人口大量成长,使大学入学试更加激烈。所以催生了商业性家教,即补习行列,而且越来越早就开始。补习的本意是辅导落后的同学,让他们从额外的学习中追上同僚的水平。但是现代补习之目的是延长学习时间,设法让学生超越他人,就是把他人推搡到后面。

取自金石堂

《芬兰留学新体验》里也提及,在日本尤其是东京圈,孩子们十二岁就面临重要的选择,要上公立初中或参加私立中学考试可以直升高中。如果打算参加考试,从小四开始就得上专攻入学考补习班。

我想东京的私中,就如台湾的建中,专收优秀生,特别难考,还要付大笔学费。台湾作家常在作品中提及这间名牌中学,作为其学生,头顶都发光。另外从其他书本里了解,中国的私人中学,也是如此模样。远的不说,我们这里的私校,虽没有入学试,因为小六会考已供参考;这间私校去年的中三会考,三分之一的同学考获全A!大约是三十多人考得8A,远远超越新山哪一间特选国中。

从这种辉煌的成就可得知,私校里应试教育的压力。之所谓老师们很会“教”的意思,就是教会学生尽量考高分。不过其他区域的私校情况,是不是都朝这种模式经营,不得而知。就看那个地方的需求为何,供应就如何了,究竟还是在商言商。

说回东京的小学生,九岁就得决定,未来怎么走。但是孩子还很小,认知还不够,通常是以父母的想法为绝对优先。那么父母的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等,对孩子未来的职业及社会地位,有重大的影响,续而容易造成教育M形化现象。

就如在新加坡医科学费高昂,结果多数家贫的学生望门兴叹,越来越多的医科人才来自富裕家庭,政府担心未来医疗的服务与策略会偏重在一方。富有的家庭从幼儿园开始,已经尽量装备孩子了。

罗宾森爵士提起在纽约或洛杉矶,必须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能取得特定幼稚园的名额。三岁的孩子就要接受面试,以断定他们是不是块料。爵士挖苦地说:“我猜想这些积极认真的遴选委员,大概一边翻阅这些幼儿的履历表,一边鉴定他们过去这一生的成就,然后说:“就只有这样吗?你已经出世三十六个月了,就只有这些成就?我看你前六个月大概什么也没做,只是每天躺着咯咯叫吧?”

哈哈。是夺得先机或钻牛角尖?

Comments

  1. 我就听过一位很会“教”的老师的经验,他的教学方式就是给学生模拟题,从年头做到年尾,从来没有讲课。学生的成绩果然是很好,熟能生巧嘛!

    ReplyDelete
  2. 我也听过一间明星小学的一位明星数学老师,优秀生的家长莫不是费尽心思安排自己孩子进他班的。结果有一天,他掌掴了一个医生的儿子。当下医生放下工作,去学校交涉,回来考虑再三,最后是吩咐孩子含辱偷生。
    校长是撑老师的,说如果无法妥协,就让孩子转校。
    然而孩子就要考UPSR了,转校没时间适应,他家人也不甘孩子错失考全A的机会。因为没有全A,就无法上重点中学。
    据分享的友人说,这男孩平时十分乖巧,家里教养很好。实际上发生什么,我听不明白。也许当时孩子有不当的举止。
    孩子的祖父,是退休校长,深知我们学校的文化,也劝导男孩忍耐。重点是,这男孩就他家人所着重的价值观,上了一课很震撼的现实生存之道。
    后来男孩还是没考全A,漏掉一个,不能上新山最top的国中。

    ReplyDelete
  3. 现实生存之道,的确啊!
    又震撼又残酷的现实生存之道,这不就是我常常说的:适者生存吗?
    很想知道这个小男孩心里怎么想。

    ReplyDelete
  4. 昨夜我想我碰见他,如果情形允许,我很想了解,但是他与家人一起,他们应该不会高兴提起这事。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有话您说,我听着: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网络课和同学

原来像桃姐

巴厘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