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有什么好处先?

(网络照片)

薇,

现在好多家庭都把女儿送去学芭蕾,三四岁的小不点,穿上蓬蓬裙垫脚跟嘟嘟嘟蹭来蹭去,好不可爱。除了因为环境变好了,许多家庭有了余钱,也想培养女儿多一种技能,更重要的是,改变她的气质,希望她经过几年的芭蕾训练,会变成高贵又典雅的公主。

看过舞台上幻梦般的舞伶吧?长或短的纱裙、修长的腿、细小的腰身、微昂的下巴、美丽又倨傲的神情,还有无可挑剔的线条。多么令人羡慕的形象。这个美丽的形象背后的劳苦有几成?花了多少的精神和心志?为什么要学芭蕾?芭蕾教导的是艺术品赏、刻苦锻炼还是仅止于外表那么肤浅?

我们这里的某间大芭蕾学院举办了一次破什么记录的“芭蕾集体五号位垫立一分钟”,这样无厘头的事。在商场停车场劳师动众的,看来却像是炫耀其学生人多势众。

薇,中学生都要修至少一种课外活动,为了升学分数,不得不做。然,课外活动的本意是如此吗?分数是主还是次?

你觉不觉得现代学生从事任何事,都是有明显的目的?当然如果没有目的,哪还去花时间干嘛?阿姨的意思是,是不是太注重个人利益了点?如由于难考A+而放弃考华文。

有没有见到好学生积极地参与领袖训练、学生选举、投入社会工作如环保等等,其实个人谋私比真正要服务更厉害。因为那会增加他的履历,当他申请奖学金、大学学位时比他人更胜一筹。

有次阿姨跟某些人去柔州最南端的Tanjung Piai去,临走时见到有位母亲替儿子买“到此一游”的证书。据她说,留着以后申请大学时用,这些都会加分。只是简单的一趟游玩,该妈妈也没有放过儿子升学的好处。那到那边玩了之后,男孩对这个亚洲最南端的一个角有什么印象,大约不用管的。

其实这有什么不对呢?至少他们都在做好事啊。做了这些事,他们被社会认同,比同辈高出一线,又与其他精英学生建立起长远的联系。阿姨在看一个香港人的书,叫林奕华。他出了这些精英们如此这般,为了社群完全没有问题,只是,在香港,对年轻人来说,“个人”才是世界的中心,表面上帮助或鼓励他们学习公民责任的机会,都会变成向上爬的梯阶。

因此,他们会一天比一天功利起来,不只在付出的时候才会以利害为考虑的前提,就是在收获方面----譬如学习,也会先谈条件“学了对我有什么好处先?”

巧的是台湾的李家同教授近来批评年轻人到原住民部落服务,没有建设性,只凭自己感觉决定如何服务,不管被服务的对象实际的需要。杨照(台湾新新闻杂志副社长)就说了,这样的服务不会让年轻人具备社会公共利益的概念,反而助长他们的自我中心。

薇,我觉得我们这里的学生,大概也是这般上下。你在国中的,进华文学会的学生,是不是有几分傻气?是不是真的很喜欢华文所以才坚持留下?前阵子有个优异生在华文学会很活跃,但是没有拿到政府奖学金,她的家人质疑是不是因为参与的是华文学会,所以计分才不及参与其他学会的人高。

你参与的华乐团,会不会面对同样的情况呢?因为华文、华乐不是国家主流文化,所以算次等,分数比不上其他协会高。那些企图心很强的学生拦起的协会职位,有包括次流的学会吗?既然要花时间,倒不如找实际一点,真正有现实回馈的。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很多时候,是父母们自小就灌输的概念啊。像阿姨的朋友,替儿子选课外活动,排除同乐队之类的,因为要在操场晒太阳。另一个阿姨处心积虑,要小孩早在小学时候就选了红新月队,及早在履历表上先接触救治,以后好朝最高尚的职业---医学走去。

在《独立公园的宣誓---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廖宏强居銮独中生台大医生作家)这本书作者写他的妻子想组织学生清除海堤垃圾,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家长群起抗议,谓老师滥用课外温习时间戳害无知幼小的心灵。。。。分数主义至上的家长同学,社区活动的参与,周遭环境的关心毕竟只是挂在嘴边的话,别傻了,考不上大学有什么用。。。。

薇,这次阿姨教会了你一个词---“势利”。

Comments

  1. 科学精神,商业社会,很难不功利;薇,来,投入艺术审美和宗教道德的怀抱吧~

    ReplyDelete
  2. 哈哈,颜叔叔淘气了。

    ReplyDelete
  3. maileng姨是不是觉得为难了呢?
    那天看到报章报导一位白痴女医生写的无良部落,想说现在有多少位医生是真正想救人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

    ReplyDelete
  4. 小桥,说实在的,医药界之所以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就在于它丰富的回馈。最聪敏的人当然希望得到最高的收入,人之常情。而我们作为病人或家属,则希望医者以圣人的姿势拯救,然这光环无法支付医生的房子贷款。这是站在医者立场说的。
    站在被医者的立场,excuse me,不过转眼间发生新加坡女专科天价的收费,被医药协会调查的事吧?Excuse me again,她把同侪的账单翻几番的手法,真令人咋舌,不,几乎把舌头吞下。处在方便的位置,制度不完善(--没有透明划一收费规格),名牌效应之下,腐败是很容易的。

    ReplyDelete
  5. 是啊!我也看到那篇新闻了。如果真的医术了得,还是会有人愿意出这笔钱的,毕竟人命关天,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不是吗?循环效应啊!
    不过你还真点醒了我,或许我们要求太高了,毕竟医生也需要生活的,而且学医的花费又不小。但是至少不要为了私利叫病人慢点死之类的嘛……还要po上网,真的……傻眼!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有话您说,我听着: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网络课和同学

原来像桃姐

巴厘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