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的庇佑

上一届莫妮卡接待一个德国小帅哥,自称无宗教信仰者。这个小屁孩15岁,在德国的家境不错,自由自在,家里大人放任教养,平时天亮一睁眼就跟同龄朋友混到天黑才回家,来到大马的寄宿家庭,特别是比较传统的莫妮卡夫妇,冲击是比较厉害的。

男孩住德国明斯特(Munster), 凑巧之前旅游土耳其时已听过这个地名。古时候当地有一位修女生病时数次灵魂出窍,看见圣母流浪到土耳其一个山头逗留,老死在那里。后来的史学家根据修女的描 述,追踪到该山,发现山上的古朴小教堂,自后该地变成天主教的圣地之一。明斯特算是一个基督教传统浓厚的地方,可是像男孩这样的新世代,宗教信仰已是迫不及待要划清界线的东西。
House of Virgin Mary, 据称圣母晚年终老的地方。

清明节的时候,莫妮卡带小屁孩回去甲市扫墓,想藉此机会介绍华人的传统习俗。莫妮卡本身是天主教徒,但丈夫不是,过节时她还是定期回夫家实行祭拜仪式。德国男孩之前已经不太高兴莫妮卡的家规,来到坟场又一大堆的琐碎仪式和大太阳,满怀不高兴,几近没有礼貌地‘诘问’:“不明白你们华人为什么要拜鬼?”

莫妮卡哑口不知如何辩驳。

无论如何屁孩的生长背景跟基督教紧密关联,而且社会单一,对其他的宗教信徒,没有太多的认识和交流。单凭肤色,知道见面的人是什么人种,称兄道弟没啥问题,然而来人的文化背景,他所知的就太肤浅了。

如果他问我这一句,我会好好的修理他一顿。其实住我们这里,没有什么机会跟不同文化的小朋友比较深入的聊(探讨)这种课题,即使同宗但不同信仰的族群,我们也尽量不要触及这种话题,几乎自动提高警报,咳咳,已经踩到黄色警戒线,OK,别再讲下去了。有时候,碰到这些外国年轻人,他们没有什么包袱,提问很直接,反而可以好好的聊一下。

另外更大的原因,说真的,大部分人其实不太懂,没有信心,那又怎么去辩论呢?碰到实际用途时,大家多数是照着做就对了。仪式重于内涵,多数的辩论反而是哪种作法才是正确的,我家一套你家又一套,而不是背后的意义。

刚看了韩国电影《开心家族》,发现这部电影最能解释给其他信仰系统的朋友听,为什么遵从儒家传统的人要祭拜死去的家人。从日本、韩国社会,我们反而可以认识更丰富的儒家思想。
取自维奇(大卡车太铉主演,他最成名的电影是《我的野蛮女友》,成为各地电影圈模仿的教科书)

 **该片导演金英卓说, 该片诠释一个生活真谛:“当我们心生绝望,孤单无助的时候,其实关心我们的人,一直都在。现实中的失意或打击会让人灰心沮丧意志消沉,人们要相信,在自己 孤独的背后,那些爱着我们的人,他们一直都站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希望《开心家族》能够给观众们带来轻松的笑声和温暖的希望,还有坚强生活信念的力量。”

车太铉生活不如意沮丧得自杀,地府走一圈回来,四只年龄性格喜好各异的鬼贴身跟随,他必须为每只鬼达成愿望,他们才会离开。四只鬼轮流俯身,车太铉辗转不同的性格行为,笑料百出。戏到中途,原以为没啥新意,岂不知再看下去,原来这四鬼,是车太铉年幼发生车祸时全死去的家人,化为鬼后,依然尽力守护着他。

看到这儿,热泪夺框,好久没有被电影纯粹地感动了。

因为我们相信关心我们的人一直都在,即使他们提早离开,通过仪式我们继续与他们对话,报告日常大小事情近况和展望,希望欢乐悲伤没少他们的一份,有乐同欢,有苦相助。

这种信心支持膜拜祖先的人面对生活,虽然艰苦,依然走下去。这个被膜拜的对象,在一些宗教里遥不可及;在华人传统信仰圈子里,近在客厅,方便随时依赖、缅怀、感恩、慎终追远--而且是专属的。

Comments

  1. 有时形式大于内容,又或者有个交代就算了,只求心安理得。

    ReplyDelete
  2. 随着历史长河的发展,技术性日益繁杂,倒是常理。不过人类的反省是不间断的,思辨不会停止,社会总会做出应对。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有话您说,我听着: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网络课和同学

原来像桃姐

巴厘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