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童年

取自当当网

我在读《上学真的有用吗?》(美国作家:约翰。泰勒。盖托)还没读完,说不准作者是不是带着忿恨,本着被害阴谋论写这本书。

他认为学校制度是资本主义下培养消费者的工厂,对大资本家有利,但对国家是有害的,因为国民的创意、生产,被学校制度大量地打压、消灭。学校培养出来的成就者,毕业后脑中唯一的想法是“找份工作”,而不是了解自己后了解世界、提高视野、创立事业、思考真理。

反正书我还没读完,读完以后才能定论。

不过有几点看法是相当新鲜的。

第一:作者建议父母不要把孩子当孩子。“童年的确存在,但是我们允许它存在之前,它早就消失了。我不由得开始担心我的孩子是否七岁之后还显得特别幼稚,如果到了十二岁还没有急于担当自己的角色,没有拆掉自行车的辅轮,没能游走伦敦(住宅附近的地区)、参加百英里自行车大赛,没能为邻里做长足的贡献换得收入足以使自己经济独立,如果你还看不到这些,那一定是犯了严重的错误。”

我常骂儿子,还长不大,原来照以上的标准,我真犯了严重错误。之前在报章上看过这样的一个新闻,一个美国的女大学生在youtube上讥讽亚洲同学的幼稚,进了大学还靠父母照顾,不仅要付学费,还替他们洗衣、煮食、整理房间、同学的思想浅薄等。

第二:作者认为“人为地延长童年,使人不能接受生存的挑战,常常感到孤立无助,这种无助感会使他们更加易于管理。

小火车式的课本(课本有卡通插图),管理者把卡通塞进孩子的大脑,把真实的世界拿走,这只是延长童年和幼稚这个庞大计划的一部分。有很多事在阻碍着能力、思辨的培养,以及明确目标的树立,它们以形式各异的小火车出现,比如恐怖电影、色情业、以及麦当劳的巨无霸、大媒体新闻网道德新闻,每一样都来得容易,每一样都是无伤大雅的消遣。可是千刀万剁这个成语却象征着这些漫不经心的娱乐实质。

这些娱乐的关键在于建立起持久的需求,在牺牲品长大时,这种需求也不会消除。这种凡事都要被简单化地植入的需要,使自我约束难以养成,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简单化的习惯无一人能够幸免。这种病一旦得上,我们就不能再长大。想一想那些好莱坞大片,想一想彼得。潘、迈克杰孙、想想把头剃秃、吸大拇指的“小甜甜”布兰妮,想一想没完没了的广告词:“我不想长大,永远是玩具世界里的孩子!”

我(作者)在《洛杉矶时报》上读到,时尚的母亲们尽力在穿着和举止模仿自己九岁的女儿。《国家杂志》报道了国民对于经济常识的理解之少、水平之肤浅,跟他们谈话不能超出简单的童话故事水平。”

看看玩具系列、电影和周边产品挟持了多少人,大家好疯狂啊。疯狂的程度,好像大家都是儿童那样任性。

第三:“每个生命体都有内在的时钟,它警告我们何时应当与真实会面:做真正的工作,学真正的技能,打真正的战争,冒真正的危险,与真正的思想交锋。绝对需要让死亡进入你的想象,永远不要忘记你的生命有多么短暂,死亡是那么难于逃脱。

过了很多年,种种外界的影响(电视、电脑,主要是强制学校)合谋要剥夺孩子们想到外边去的迫切愿望。这样做最终的结果是,美国到处是愤怒、害怕、冷漠、不完整的、没长大的男孩和女孩,而不是成熟的男人和女人。注定不完整的、低能的、胆怯的人们在电视、电脑前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他们会向邻居报复、发泄不满。(也可以解释最近发生的伦敦少年暴民吗?)

因为教室、电子荧幕的发明,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没能长大,我们在黑暗中坐着一动不动,就这样把太多实践、犯错的宝贵时间浪费掉。

把身体和心智花费在看屏幕上,会把注意力只局限在陌生人为你准备的快餐上。它不断产生对刺激的饥渴,而这种饥渴,现实世界不能满足。形形色色的暴力最能平息那些半死不活的人对刺激的渴望。暴力中还包括那些模糊的性暴力---网络输出的最重要的心理刺激产品。

在一切衰落的社会中,对责任和家庭的尊敬与对同类的同情一起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对消遣、享乐、堕落的重视。”

顶有趣的,后话再谈。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网络课和同学

原来像桃姐

巴厘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