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异学生



我不懂是否我们从来没有过,能做到没有私我的优异生。这样的人当然不会很多,可是我们能不能期待精英们比较有这个倾向呢?精英的意义本来就是学而优,则领导,如果没有大我的思想,我们的杰出学生拼命努力的目标是为何?

仅是跨上更高阶层吗?

刚刚跟一位儿子在PMR考八个A的妈妈谈电话,她儿子分到中四第一班,班上的同学合作、互动情况不太好,有很强的自我保留及恶性竞争。昭然若揭,当然是为了那区区几份政府奖学金。

最近几天在报章读到又一个失望的家长写的公开信,原因是女儿先修班会考3.83分,考不进医科而愤慨控诉。因为她太坚持念医科,填了八个医科或牙医科选择,连“偏远”的大学也不计较(根据她父亲的口气),落榜之余,也没有公立大学念。

然后我们尊贵的部长们解释了,医科、牙科、药剂科竞争太激烈,申请表格比学位多数倍,考不到满分4 分,只好“认命”,或自己找办法。

逐年增加的华裔学生抛不掉当医生的情意结,部分的青年对医生这个名堂十分眷恋,寒窗十载,甚至可能刚发展意识就决定要拿听筒维生了。看来当家长的逃脱不掉这个责任,我们几乎打从小孩学步之前,就迫不及待鼓励看来“天才”的幼儿“做医生”为最高尚的标准。

写公开信的父亲提及女儿回答普通试卷时,完全按照规格写作文,该写都有写,莫名其妙的只获B+。如果在小学,就可解释为,她的作文是范文,可以拿分的句子全都在。然而她现在是中六,已经摆脱中学生涯,在普通试卷(二)上写出没有新意,或是自己意见的答案。当然其他大部分的会考生也是如此回答,实在没什么大惊小怪。

如果你要填下自己的意见,很大可能会当掉那张试卷,甭说念医科,连齐全的文凭也拿不到。这就是标准答案的意义。标准---即叫你别搞搞正,听话就对了。标准为了统一,方便老师改卷子,为了---公平?进而出现速食补习课比正课重要的情形。

林奕华的文字:“我们当学生的,从小考到大,谁不知道服从乃是取分的基本?当试题放在面前,几时听过学生会反问它的意义?若是该题目被他一早押中,更加急不可待地把烂熟的答案写出。如果相反,则大叹倒霉,而始终不会挣脱这个学习服从权威的游戏---让评分者知道自己已完全“同意”该如何作答。”

当然大家会说有什么办法?游戏规则不就是这样吗?你不照规矩玩哪里会公平,就出局了。

然后,我们期待青年们进到大学之后才来学创意?发挥自己的潜能?胆敢提出自己的想法?思考马上增加深度?挑战常规和平庸?质疑权威的正当性?

为什么通常大学讲堂里,讲师抛出的问题,迎接的都是默不作声的大学生呢?之所以即使受过高教育,对国家发生着的光怪陆离,轻易找台阶并接受的原因吗?

Comments

  1. 我读到一段文字:-

    "有多少家长和老师会这样告诉孩子:考不到好分数没关系,考不上大学当不了专业人士没关系,即便只当一名清道夫也没关系,最重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清道夫."

    ReplyDelete
  2. 类似的填鸭式教育制度不只发生在我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改革,各国学者喊了那么多年仍无结论.问题出在那里,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

    ReplyDelete
  3. 目前读着中国科举的历史和败落,希望可以粗浅地借古映今。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有话您说,我听着: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网络课和同学

巴厘岛

原来像桃姐